3.“五五战略”:古交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构建活力迸发的创新生态、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健康向上的人文生态、安全稳定的社会生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富强古交、绿色古交、宜居古交、平安古交、法治古交”。
4.“115533”工程:2023年古交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落实“115533”工程,第一个“1”是将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古交片区建设列为头号工程,全力推动三个百亿级项目建设;第二个“1”是稳住煤炭行业这一基本盘,夯实产业转型基础。第一个“5”是开展民营经济促进、城投集团壮大、创新能力提升、营商环境优化、市场主体培育五大行动;第二个“5”是抓实农业产业、乡村建设、城市更新、交通路网、城市管理五项重点任务。第一个“3”是补齐生态环保、教育事业、采煤沉陷区治理三方面短板;第二个“3”是守牢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社会稳定三条底线。
5.河道“清四乱”:对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河湖管理保护“四乱”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清理整治。
6.“一泓清水入黄河”: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察看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和城市环境建设情况时强调,要切实保护好、治理好汾河,再现古晋阳汾河晚渡的美景,让一泓清水入黄河。山西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提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加快实施“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深入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
7.“三个一批”:采取“通道清理一批、设施完善一批、精准管控一批”的方式,对建筑领域消防安全隐患开展分类整治。
8.“三个确保不发生”:不发生大规模赴省进京聚集上访、不发生涉访极端事件、不发生因信访问题引发的负面炒作。
9.市长碰头会议:由市长主持召开,副市长、市政府党组成员参加,推进缓慢事项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列席的会议制度。原则上采取每周例会制,梳理汇总上周工作情况,研究确定本周工作计划,对各项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及时调度。
10.“红黑榜”通报:每月对重点事项落实进度上榜通报,在市委市政府主楼LED屏公布。对于按照时间节点完成的事项,予以“红榜”表扬;对于正在加紧推进的事项,予以“加油”鼓励;对于推进缓慢的事项,予以“黑榜”通报。
11.“无废城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小、资源化利用充分、安全处置、环境影响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12.静脉产业园:以静脉产业为主导的生态工业园,通过静脉产业尽可能地把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经济模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经济模式,实现生活和工业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13.“乡村e镇”:在一定区域内以产业为基础、以电子商务深度融合为核心、以配套服务为支撑,具有明确的产业定位、互联网应用基础的发展空间平台。
14.“两不一欠”:新官不理旧账、政策不兑现、拖欠民营企业账款。
15.“啄木鸟”工作机制:以营商环境体验官、经营主体畅谈日、“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等为主线,多维度主动发现并有效解决营商环境领域有关问题的工作机制。
16.“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提供兜底服务的窗口,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过程中遇到的疑难事项和复杂问题。
17.“惠企直通车”:按照“问题导向、精准推送、直达惠享、打通堵点”工作原则,深入企业进行帮扶,确保各项惠企政策落实到位。
18.“一廊、四带、多点”:在古钢片区依托周边山水资源优势,构建“一廊、四带、多点”公园绿化体系。“一廊”指汾河生态廊道,“四带”指四条生态景观带,“多点”指多处口袋公园。
19.“两环一带一街六路”:在三岔口片区规划“两环一带一街六路”路网体系。“两环”指内部两条环路,“一带”指一条康养健身景观带,“一街”指一条商业街道,“六路”指环路内六条竖向道路。
20.“三川贯通”:通过实施国道339、国道208过境改线等公路工程,构建大川、原平川、屯兰川互通互联的区域交通路网。
21.“三供一业”:供水、供气、供暖、物业。
22.“千万工程”: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浙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农村基层的成功实践。
23.“口袋公园”:面向公众开放、规模较小、形状多样、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包括小游园、小微绿地等。
24.“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
25.“八条硬措施”:2024年1月16日国务院安委会印发《关于防范遏制矿山领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硬措施》,一是一体压实各级矿山安全生产责任;二是切实提高风险隐患排查整改质量;三是重拳出击“打非治违”;四是强化重大灾害治理;五是大力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六是严格项目审批和安全生产许可;七是强化矿山安全国家监察督政;八是严格事故调查和警示教育。
26.“一案三查”:建立非法采矿案件多部门联动机制,在依法追究违法主体法律责任的同时,严肃追究违法行为人员中党员公职人员的纪律责任、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单位和个人监管责任、行业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共同责任,形成高效流转、严查快办的全链条闭环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