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做强旅游产业。巩固拓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投资3.3亿元,实施鸭绿江太极湾国际旅游度假区、抗美援朝第一渡红色教育基地等项目6个。其中,总投资3亿元的太平旅游度假区,主要建设集餐饮、娱乐、购物等于一体的多功能服务区,项目建成后将为我市再添一处新的网红打卡地。进一步提升旅游承载力,加快A级景区智慧旅游设施建设,钱湾乡村旅游度假中心、雅苑宾馆、果树村精品民宿投入运营,全年新增床位1000张以上。积极开展旅游品牌创建,鸭绿江国门景区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治安村争创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不断强化旅游宣传,精心筹备“野山参节”“枫叶节”“冰酒节”“摇滚音乐节”等节事活动,聚集人气,拉动消费,扩大旅游知名度。继续深化旅游市场整治,重拳打击“黑导游”“黑车”和欺客宰客行为,全面规范和净化旅游市场。
努力厚植健康产业。聚焦全产业链布局,发挥链长制和专项工作推进组作用,推动健康产业取得新突破。打牢种植基础,大力推广非林地种植技术,实现人参产业可持续发展。扩大北冰红、威代尔等种植面积,增加葡萄总产量。做强精深加工,益盛药业人参制品固体制剂生产线、通葡酒庄、福海酒庄葡萄酒罐装生产线开工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抓好品牌创建,探索建立质量可追溯体系,国家人参及地产中药材检验检测中心投入运营,提升我市人参、葡萄知名度。强化市场营销,充分发挥清河(澳洋)野山参国际交易中心平台的集聚带动作用,重品质、出精品、广宣传,提高林下参产品价值、影响力和信誉度。积极发展养老产业,倡导市场化运营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养老机构,满足群众多元化养老需求。着力健全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逐步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区域性知名养生福地。年内,澳洋养老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水畔江南康养中心开工建设,清河等4所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完成改造。
努力优化矿产新材料产业。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完成《绿色矿山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坚决关停不符合绿色发展的矿山企业。有序开发金矿,积极推动古马岭金矿与守信矿业战略合作,妥善解决万国黄金遗留问题,门坎哨金矿实现开采。加快石墨产业发展,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力争石墨烯深加工一期竣工。
(三)紧扣活体制、优服务,激发内外联动新活力
进一步深化改革。聚焦边合区瘦体强身,完成社会事务剥离,激发边合区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探索农村“三变”改革新路径,推广投资入股、收益分红等合作模式,实现农民变股民,收入可持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推进财政业务一体化,逐步构建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加快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体系。积极融入东北东部林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成立集安林投公司,推动森林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
进一步扩大开放。充分发挥边合区政策及区位优势,坚持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形成产业聚合效应,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总投资2.5亿元的万资创新产业园、总投资1.7亿元的嘉元现代综合物流园区、总投资2500万元的麦吉翁酒庄二期开工建设,总投资5.6亿元的医药健康产业园一期投入使用。持续发展外经外贸产业,启动老虎哨口岸、青石临时过货通道园区规划设计,总投资5000万元的老虎哨口岸海关监管场所开工建设,全年新培育外贸企业10户以上,力争中朝互市贸易区获得批复。加强与路桥区深度合作,争取在商贸流通、游客互推、企业交流等领域取得新进展。
进一步优化环境。扎实开展证明事项清理工作,全力打造“无证明城市”。抓实“绿色通道”服务,重点项目全程代办,助推项目尽早开工。落实各项惠企政策,确保减税降费、政策性奖补等红利落地见效。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全面推进“一网通办”再升级,推动政务服务向公共服务、便民服务拓展,切实把“集速办”打造成集安营商环境标志性品牌。完成政务大厅整体搬迁。
(四)聚力靓城市、美全域,打造协同共进新格局
持续建设精致城市。坚持用规划引领城市建设,以主体功能区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年内完成市区规划编制。坚持用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加快推进东部水城建设,新建燃气管网3.3公里、净水厂联接管线4.6公里,改造老旧小区5个、供热管网5公里。着力改善出行环境,集青街、云水路(民桥街—锦绣街)等7条街路实现开工,集桓高速完成工程总量的70%,花甸至双岔、欢喜岭至热闹公路竣工通车。坚持用管理优化城市质感,坚决整治店外经营、乱停乱放、共享单车违规行驶等城市顽疾,巩固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不断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物业党群服务中心和监管平台投入使用,新建改建智慧信号灯34个。
持续打造美丽乡村。以鸭绿江沿线村屯为重点,大力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投资5.5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和村屯巷路618公里、边沟大墙4万延长米,改造农村危房46户、卫生厕所2000座。扎实做好千村示范创建,严格按照“九有六无”标准,高质量打造省级千村示范村26个,创建美丽庭院、干净人家4000户。全力推进产业发展,着重抓好凉水二参场休闲农业旅游度假区、榆林食用菌基地等项目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5.3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1亿斤以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投资3500万元,实施产业帮扶等项目20个以上。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优化村规民约,改进民风民俗,顺利通过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验收。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完成人工造林2300亩、森林抚育3000亩,耕地治理360亩,顺利通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复审。打响蓝天保卫战,铺开“人防”模式,增加“技防”手段,实现全域秸秆禁烧,推进空气质量持续向好。打赢碧水保卫战,落实“河长制”和水资源管理制度,打造国门景区绿水长廊,建设防洪工程7.7公里,完成榆林河、苇沙河重点段治理。打胜净土保卫战,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绿色增效技术,加强污染地块管控与治理修复,不断提升土壤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