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安徽省)灵璧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科学确定各类湿地功能,实施负面清单管理。落实湿地保护“红线”,实施严格的开发管控制度。加快新汴河生态保护区及灵璧九顶水库湿地公园建设,设置界桩、标牌等安全隔离屏障。深入开展退耕还湿、退养(塘)还湿,加强湿地水禽、鱼类栖息地修复。实施生态补水、水系连通、湿地植被恢复、有害生物防控等措施,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加强全县湿地保护与恢复,强化面积小破碎化的湿地保护,扩大湿地保护面积,提高湿地保护率。

  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制定森林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合理调整林业种植结构,强化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森林灵璧”创建行动。对城市建设用地外围的山林、农田进行大环境绿化,构筑良好的城乡空间景观梯度。沿铁路、公路建设生态防护林,打造城市林荫道体系。利用道路红线内外不同类型绿地形成绿脉,实现“绿廊相连”网络格局。将城市功能更新或调整过程中的腾退空间优先用于留白增绿,提高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根据城市公园绿地分布状况,增设汴水文化园、凤凰山公园、红石山公园、龙车山生态公园、闫河景观公园,确保社区层面公园绿地分布均匀。高标准建设新汴河景观带,丰富河岸植被类型,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标性风景名胜。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落实就地保护体系,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促进物种迁徙和基因交流的生态廊道建设。提升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管理水平,抓紧抓实加拿大一枝黄花、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等防控工作。完善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体系,优化建设动植物园、濒危植物扩繁基地、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保育救助站等抢救性迁地保护设施。多举措革除滥食野味陋习,严惩非法捕杀和交易野生动物行为。普及生物多样性知识,引导党委和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公众自觉主动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三节 构筑灵璧生态安全屏障

  持续完善县域生态网络结构。综合生态资源及潜在资源要素分布,明确生态修复与保育等重要生态区域,整合碎片化生态资源,实现林水相依。构建新汴河区域生态廊道、濉河生态廊道、北沱河生态廊道、沱河生态廊道,形成九顶山生态涵养源、凤凰山-龙车山-红石山生态涵养源等生态核和若干生态节点。到2025年,主要生态廊道两侧新造林0.3万亩,主要生态廊道两侧退化林修复1万亩,新建完善农田林网30万亩。

  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建设。加强森林、农田、湿地、矿山等区域生态修复和保护,提升生态系统碳汇。改善林分结构,采取树种更替、补植补播、封山育林等造林经营措施,提升森林碳汇储量。加强农田保育,优化种植结构,推广精准耕作等保护性措施,增加农业土壤碳汇。强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实施脆弱边坡生态修复、生态廊道建设、自然栖息地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增强湿地碳汇能力。推进“矿山复绿”行动,对废弃及关闭矿山系统开展植绿复绿和生态修复工程,打造矿山碳汇样本。

  锚固生态屏障绿色基底。基于灵璧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以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为目标,建设生态安全屏障,恢复自然生态节点。对生态敏感脆弱区和自然保护地等各类保护地实施严格管控,增强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连通性,不断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深入推进林木资源、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资源的核查与监管,不断加强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力度。实施水土流失重点区、露天矿山开采区和河湖湿地生态修复,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

  第四节 拓宽“两山”转化途径

  培育千年古镇生态文化。深入挖掘楚汉文化、奇石文化、大运河文化、非遗文化的个性与内涵,加快区域特色文化和生态文化融合。推进品牌特色乡镇建设,推动皖北华夏古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充分挖掘民风民俗文化中的生态元素和生态思想,建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精品。不断拓宽生态文化价值实现渠道,将生态文化资源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着力培育文化、生态和科技深度融合的生态文化产业,进一步促进生态文化的价值实现。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以“两山”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落实生态保护补偿、水环境资源双向补偿、生态红线保护及转移支付制度,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制度通道。丰富生态产品内涵,实现生态产品增值提质,提高市场竞争力。探索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整合农业、旅游、文化等资源,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探索“两山”创新基地建设。加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控,守住绿水青山。打造“两山”文化品牌,推动绿色惠民富民。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申报工作,建立后续监督考核和长效管理机制。加快形成特色转化模式,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引导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

  专栏6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重点工程

  自然保护地建设:灵璧县磬云山国家地质公园优质旅游提升项目。

  湿地公园建设:灵璧九顶水库湿地公园项目。

  生态治理修复:游集镇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修复工程。

  城市绿化建设:灵璧县城区水环境治理景观绿化工程、城市公园PPP项目。

  矿山修复治理:矿山生态修复项目。

  第七章 深化农村治理,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第一节 强化农业污染治理

  推进化肥农药实现零增长。提高生态农业发展水平,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进农药减量控害,化肥减量增效。提升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等技术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普及科学用药知识,强化关键环节用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现代植保机械,提高喷药效率和农药利用率。加强对土壤中农药残留的监控,提高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预警能力。实行生态平衡施肥技术和防治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鼓励使用有机肥、生物有机肥和绿肥种植,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肥料。力争到2025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91%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

  强化秸秆资源化利用。强化秸秆收储体系建设,实现秸秆应收尽收。建立秸秆资源收储利用台账,实施秸秆利用奖补制度,推进秸秆利用长效化运行。加速秸秆饲料产业发展,拓展秸秆基料化利用渠道,提升秸秆肥料化利用水平,促进秸秆农业利用。发展秸秆燃料化产业,推广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实施秸秆气化清洁能源利用工程,促进秸秆能源化利用。支持秸秆人造板材、秸秆复合材料等秸秆原料化利用,扶持秸秆利用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到2025年完善秸秆收储体系建设,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

  推进农膜、农药化肥包装废弃物回收。健全农膜全链条监管体系,加强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大力推广标准地膜和降解地膜。深入实施农膜回收行动,加强示范推广,探索开展废旧地膜机械化捡拾。贯彻《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落实地方和农药生产经营者、使用者责任。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落实《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指导意见》,持续开展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试点。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做法,在更大范围推进农药化肥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

  强化畜禽与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编制实施县域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大力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促进种养结合,提升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在尹集、娄庄、下楼、大庙、向阳建设5个粪污处理中心,配套建设大型养殖场有机肥生产加工、沼液储运等设施,打通粪污肥料化、能源化利用通道,实现畜禽粪污就地消纳。抓好水产养殖新技术和新品种推广工作,开展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在水产养殖主产区推进养殖尾水治理等,促进水产健康养殖。力争到2025年,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50亩以上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率达80%以上。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40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