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浦江县民政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主要指标 2025年
目标值 指标属性
1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元/年) 13000 预期性
2 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实体化运行率(%) 100 约束性
3 每万人拥有登记社会组织数(个) 38 预期性
4 每万人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数(人) 20 预期性
5 每万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人数(人) 25 预期性
6 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 58 约束性
7 节地生态安葬率(%) 80 预期性
8 水库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当地农村居民平均比率(%) 100 预期性
五、主要任务
(一)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
1.加快大救助体系建设。健全完善“1+8+X”大救助服务体系,强化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体制机制建设,统筹推进8项基本救助。推进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险、优抚安置、扶残助残、扶贫政策配套衔接。健全智慧化大救助平台,深化民政事业数字化改革,对接省级大救助信息平台,规范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发挥大数据分析和信息互联互通作用,推进智慧救助,全面落实救助“一件事”联办,实现“及时救助、协同救助、精准救助”集成办理落地。探索建立主体多元、形式多样、服务多能的社会化大救助机制,发动企业、社会、个人和社区、社会组织、社工参与社会大救助服务。
2.全面提升精准救助质量。健全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稳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到2025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线提高到13000元以上。推进低收入农户和低保边缘家庭经济状况认定标准“两线合一”。实施低保、低保边缘家庭一年渐退期制度,确保稳定脱贫。建立多维度贫困指标测算和家境调查体系,落实困难家庭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单独列户纳入低保范围。探索建立相对贫困救助制度。建立多维度贫困指标测算和家境调查体系,量化救助范围、细化救助标准、简化救助流程。适时推进社会救助从收入型单维度救助向综合指标型多维度救助、从重点面向户籍人口救助向重点面向常住人口救助、从物质型救助为主向“物质+服务”救助、从分散型救助向联合型救助的转变提升。全面推行支出型贫困救助,加大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力度,推行社会救助异地申请服务,发挥临时“救急救难”作用。完善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体系,纳入平安浦江建设考核。加大救助管理机构设施升级改造投入,规范救助程序,完善联动机制,加大寻亲力度,加强流浪返乡人员网格化管理,落实长期滞留人员落户安置政策。
3.强化特殊群体关爱帮扶。提升孤儿和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推动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实体化运营,整合服务资源,提升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救助保障水平。推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制度和孤儿医疗康复项目实施。推进“儿童之家”建设,到2025年,实现“儿童之家”全覆盖。配强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和村(社区)“儿童主任”,优先安排村(社区)妇联主席或女委员兼任“儿童主任”,由财政足额保障“儿童主任”待遇。全面建立社区探访制度,到2025年,重点对象月探访率达到100%。
4.推动现代慈善事业发展。加强县慈善总会、乡镇(街道)慈善分会、村(社区)慈善工作站三级慈善网络建设。建立完善慈善救助机制,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发起成立慈善组织和开展慈善活动,构建形成资金捐助型、物资捐赠型、志愿服务型等多类型协同和保护妇女儿童、关心关照残疾人、救济帮扶困难群众、灾害救急救难等多领域覆盖的慈善组织和慈善力量,构建现代慈善事业组织化、专业化、多元化、社会化发展格局。创新慈善活动载体,推动“互联网+慈善”“社工+慈善”发展,引导慈善资源合理流动。完善公益慈善组织的第三方评估制度,促进公益慈善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加大慈善宣传力度,办好“中华慈善日”、“慈善宣传月”、“慈善一日捐”等系列活动,打造浦江慈善品牌。创新志愿者慈善活动模式,发动机关、企事业、社会团体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积极探索“时间银行”“公益互助”等志愿者慈善互助互惠活动新模式。
(二)创新基层治理体系,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成效
1.提升城乡基层组织自治能力。深化“五星三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深化“后陈经验”“枫桥经验”,坚持和发展领导下访“浦江经验”、农户“好家风”评价体系等“基层党建+社会治理”经验。全面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推进村务监督委员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巩固完善基层网格员、民情民访代办员等制度。推进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半篇”文章,加强新村组织建设和融合发展。统筹推进“一肩挑”后的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推动村社组织换届后更加高效运行。继续推动农村社区公益性服务、市场化服务创新发展,支持社会力量在农村兴办养老助残、扶贫济困等各类社会事业。
2.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水平。全面打造体现浦江特色的未来社区“居民会客厅”。结合未来社区建设,加快解决社区服务设施不达标等问题,每个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350㎡配备,全县17个城市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达到省级标准。深入实施“红色阵地改造行动”,2022年底前,完成面积狭小、建筑破旧、功能不全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提升工作。加强专职社区工作者招录、管理和考核等制度建设,落实和完善“三岗十八级”薪酬保障制度。注重从连续任社区主职满5年、表现优秀的社区党组织书记中招录乡镇(街道)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通过竞争性选拔等方式把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选拔到乡镇(街道)领导岗位。社区工作者每人每年集中培训不少于3天。到2025年,创建居民会客厅5个,引领型农村社区示范点10个;完善型社区示范点51个。
3.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大支持力度,统筹一般公共预算资金、福利彩票公益金等专项用于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和能力提升。有计划培育一批本土品牌公益服务项目、5家品牌社会组织和10名社会工作领军人员,培育和发展社工机构20家。引导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打造自己的特色服务品牌,力争在社会救助、老年、儿童青少年、医务、禁毒戒毒、社区矫正等社会服务需求较大的重点领域有更多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同时积极拓展新的领域,推动医务、学校、企业等社会工作重点领域加快开展社会工作服务,主动加强与卫健、教育、工会等部门和群团组织的合作,在这些领域探索试点,力争有所突破。推进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全覆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工作发展。探索打造“社会工作+慈善”运作平台,发挥慈善力量资源优势和社会工作专业优势,推动慈善组织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合作实施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推动社会工作与慈善事业高质量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