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理清义乌文脉传承
全面梳理义乌文脉,弘扬义乌三大文化,即以传统遗存为依托的孝义文化,以望道信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义乌精神为底色的商贸文化,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做好文化基因“查、解、评、用”工作,以义乌三大文化为主要线索,深入挖掘和梳理义乌文化元素,整理文化基因序列,提取文化基因基本要素,加快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制定与实施文化弘扬计划,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彰显义乌特色的文化标识。
专栏4-1 义乌三大文化传承弘扬计划
孝义文化 1.对义乌孝义文化进行调查和发掘,溯源义乌孝义文化传承体系。
2.推进义乌文脉梳理工作,系统性整理、研究传统文化遗存,推进孝义文化相关著作、文集出版工作,鼓励支持本地学术单位、机构举办相关论坛、研讨会。
3.鼓励支持传统文艺、网络文艺、多媒体互动等形式的孝义文化文艺作品创作。
4.开展孝义文化普及工作,鼓励孝义文化进课本,开设公共文化服务特色课程。
红色文化 1.进一步梳理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加快红色文物建筑修缮保护提升工作,提高活化利用水平。
2.深入挖掘以陈望道、吴晗、冯雪峰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深化革命事件、革命人物的文化价值,用好用活《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地、义乌干部学院等红色资源,规划建设好陈望道故居、望道信仰线等红色文化载体。
3.以国家级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核心,实施红色文化设施和革命遗址保护规划建设提质工程,串联各镇街在不同时期的革命遗存,以上溪和大陈为重点打造红色旅游线路。
商贸文化 1.深入挖掘以义乌精神为底色,以市井文化、商埠文化、新丝路文化、国际文化等为延伸的国际商贸文化,推进商贸文化研究与传承工作。
2.高质量建成中国商贸博物馆,开展相关文物保护、展示、宣传工作;推进工贸业遗存保护利用,开发新模式,创造新体验。
3.依托在义外国商会、丝路文化驿站等机构、组织,积极承办国际文化活动、展会、赛事。
4.保护引导义乌多元文化街区健康发展,推动义乌市欧洲风情街等特色国际文化街区建设,开发国际文化实体旅游。
3.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义乌样板
优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深化“五大实践”,共建“五个家园”,推进融媒体中心与文明实践中心融合建设,打造文明实践云平台,完善“点单、派单、接单、评单”服务模式。实施“最美”品牌培育行动,实施志愿服务提升行动,建设“志愿之城”,力争注册志愿者人数占本地常住人口18%以上,志愿者活跃度55%以上。
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推进创建重难点整治提升,健全文明城市创建常态长效机制。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实施人文素养提升行动,打造文明好习惯养成工程,不断赋予“规则义乌、义行天下”新内涵,处处展现义乌人的“最美”形象,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助推义乌文明城区、文明商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创建。力争到2025年新增义乌市级以上文明单位不少于100家,文明村占行政村比例达90%以上。
(二)文化遗产传承工程
1.加大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推进文化遗址保护传承工作。有序推进桥头遗址考古发掘,做好出土文物修复和科技保护。启动建设3.7平方公里的桥头考古遗址公园并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将桥头遗址打造成为“上山文化”的样本、文化旅游的金名片,带动上溪、城西片区开发,成为展示义乌灿烂历史文明的文化新地标。开展观音塘恐龙足迹化石地质遗迹的科考调查和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加强佛堂、赤岸等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开发。加强各级重点文物单位修缮管理工作,推进古建筑抢修计划。加大名人故居保护开发力度,完善望道故居、冯雪峰故居、吴晗故居等配套设施建设,充实陈列馆、纪念场所展示展陈内容,深入研究挖掘历史名人思想、地位及发展价值意义,打造义乌名人文化IP。加大推进雅治街、红峰村等传统村落连片保护,有效结合文保单位、自然景观等周边资源,打造传统村落景观带。完善文物管理制度,加强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建设好义乌市博物馆新馆,加快数字博物馆建设,积极推进博物馆文创工作。鼓励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建设。
专栏4-2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程
实施文物修缮工程。实施古建筑抢修计划,大力推进文化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内古建筑集中保护。实施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项目,重点抢修塘下方大宗祠、雅端村古建筑群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加固大元村九思堂、曲江祠等15处市保单位。到2025年,文物建筑的保存情况得到明显改善,文保单位的保存完好率达到95%以上,文保点保存完好率达到60%以上。
实施文物平安工程。实施文物建筑消防安全专项行动,开展民居类文物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完成黄山八面厅安防升级改造、消防工程。实施雅端村古建筑群、塘下方大宗祠、赤岸朱宅建筑群安防、消防工程,积极申请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资金。
国保、省保单位古建筑数字化保护。对国保、省保单位实施测绘建档工作,开展三维激光扫描来进行古建的数字化存档和保护,并进一步挖掘古建筑文化内涵,制作汇集古建筑信息的二维码,创新文保景区参观模式,推动古建筑游览服务设施电子化、传统文化数字化。
2.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生态体系
对标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和浙江省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建设要求,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集整理表演、造型等濒危项目,积极扶持非遗项目存续。建立非遗项目大数据库,构建非遗发展追踪机制。推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加快建设义乌市红糖展示馆、义乌市婺剧展示馆等,加大民俗文化村开发保护力度,鼓励支持朱丹溪医药文化等非遗项目景区化发展,加快“非遗+旅游”开发。建立健全婺剧、义乌道情等表演类非遗传承发展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作支持体系,鼓励优秀传统民间音乐、舞蹈、曲艺等结合时代特点改编、创作,激发民间艺术活力。持续推动非遗项目“六进”活动,开展“非遗走亲”活动。积极探索“非遗+文创”“非遗+互联网”等模式,鼓励支持非遗项目依托网络资源创新性发展,开发义乌特色非遗网红产品。实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坚持非遗师徒传承制度,传承弘扬工匠精神。
专栏4-3 义乌非遗传承发展计划
完善非遗体系建设。到2025年,增加非遗代表性项目50个,其中金华市级10个,省级2个,国家级1个。增加义乌市级非遗传承基地10个,金华市级3个。乡村非遗主题馆5个。金华市级非遗民俗文化村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