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浙江省)慈溪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强化“二核引领、四类联动、四片区支撑的医疗服务圈”协同建设,二核引领是以市人民医院和宁波杭州湾医院为代表的市域内一南一北的两大医疗核心;四类联动分别是以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病医院)、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市人民医院北部院区)为代表的全市中医药健康服务、妇幼卫生健康促进、精神卫生防治、传染病防治等四个强大专科医院(院区);四片区支撑分别为以市龙山医院为中心的东部片区医疗圈、以慈林医院为中心的中部片区医疗圈、以市第三人民医院为中心的西部片区医疗圈、以“十四五”期间拟新建的宁波合盛医院(慈溪第五医院)为中心的北部片区医疗圈等四大片区医疗中心,强化有效扩容、精准下沉和均衡布局,发挥在区域医疗服务供给和分级诊疗中的主导地位,提高辐射能力、应急反应和医疗救援水平。鼓励通过全面托管、专科托管、医院分院和一院多区集团化运行等不同模式,强化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大学附属医院的合作引进与深度医疗集团组建。主动融入宁波医疗大格局,积极配合宁波市卫健委等相关部门,谋划建设宁波前湾新区医院(暂名),持续推进高水平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促进国内排名前列的优质专科资源下沉,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层次分明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对标省内先进、宁波市内一流水平,紧紧围绕我市优势学科和空白(薄弱)学科、疾病谱前10位病种为重点,以技能、质量和科技创新为核心,探索建立省级及以上的相关学科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慈溪分中心。引导和鼓励错位发展,重点高标准扶持建设一批省(市)级医疗品牌学科、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诊疗中心(联盟),打造综合性医院“一院多品”新模式,全方位构建以临床为导向的重点专科建设发展新机制,打造一流医院、一流团队、一流平台,进一步提升市级医院的医疗服务综合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确保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在省、宁波市“医学高峰”计划中占一席之地。到2025年,规划新增按三级医院建设标准的综合性医院1家以上,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到4.58张。全市所有政府必须举办的和医共体牵头医院以及四大片区医疗中心全部达到三级医院标准,其中市人民医院创成或达到三级甲等医院标准,市中医医院、市第七人民医院(市精神病医院)创成三级乙等医院,慈林医院创成或达到三级乙等医院标准,市第三人民医院、市龙山医院达到三级乙等医院标准。力争市人民医院实现CMI值(反映医院的疾病诊治综合能力以及病种难度)排名进入全省三乙综合医院前10名,全国县级医院百强榜排名前20名,位居全省同等级医院中上水平。

  2. 强化卫生健康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紧紧结合我市“上林科创走廊”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全力支持和积极争取温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招聘临床医学等专业,强化卫生健康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构建卫生健康科技支撑平台,实现产学研医教协同发展。加强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和能力建设,重点围绕恶性肿瘤、精准医学、分子影像、医学人工智能、慢性病防治、生殖健康和出生缺陷、卫生应急等临床和公共卫生实际问题开展创新应用研究,创新发展肿瘤等重点慢性疾病精准干预和防治关键技术。持续推进市级及以上医疗卫生品牌学科、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强化心血管疾病、神经外科等重点学科建设,积极培育风湿免疫、肾内科、运动医学、烧伤科、血管外科等我市基础薄弱或空白的学科,争创成为在省内具有一定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的卫生健康重点学科。积极依托国家、省级知名大医院,联合基层医疗机构组成协同网络,推进市级临床医学研究分中心建设。搭建适宜技术培育推广新平台,促进科技项目的孵化、培育和成果转化。到2025年,争取高标准建设1家宁波市级临床医学研究分中心,力争实现新增1-2个省区域专病中心、3-4个省级医学重点学科、5-6个宁波市级医学重点学科,实现全市医药卫生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力争卫生健康服务技术和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整体达到宁波市内先进水平,打造卫生健康科创区域高地。

  3. 强化新一轮基于“互联网+”改善医疗服务行动。以改善就医体验为中心,应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构建涵盖临床、医技和管理三大门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实现专业质控标准化规范化。推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从城市大医院向基层、从问诊到诊疗、从线下到线上、从院中服务向院前院后“两端”拓展,建立健全覆盖院前、院中、院后的信息共享、服务一体的全病程医疗服务新模式。持续推进智慧医疗便民举措,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开展分时预约诊疗,预约时段精准到30分钟,门诊及病房智慧结算保持在70%及50%以上,实现“网上看病”“在线结算”“送药上门”的闭环式规范管理和服务。完善电子健康档案调阅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全市门诊首诊和住院电子健康档案调阅率达80%以上。持续加强麻醉医疗服务,三级医院逐步开设麻醉门诊、疼痛门诊,加强儿童、老年人、肿瘤患者的镇痛服务。推广日间手术服务,三级综合医院日间手术比例达到25%以上,日间手术病种及术式力争达到200个以上,日间化疗普遍开展,平均住院日下降到7天以内。

  4. 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建立完善“公益一类保障与公益二类管理相结合”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实施镇级卫生院扩容改造提升工程建设,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大财政对基层人、财、物基础设施投入保障力度。深入实施“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以医共体为单位,统筹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强化急救、全科、儿科、康复、护理、中医药和公共卫生等服务能力,满足当地常见病、多发病诊治需求。融入国家乡村振兴建设行动,深化市、镇(街道)、村(站)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持续提升村卫生室服务功能,推动村卫生室建设规范上升为省级标准,全面夯实基层医疗机构网底,建立健全功能完善、服务优质、运行高效、运转安全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较大基层医疗机构床位供给和住院服务能力建设,加强未来社区等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标准化提档建设,迭代提升未来社区的智慧健康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基础医疗卫生设施、公共健康服务核心功能配套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和社区重大疫情防控能力。到2025年,全市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推荐标准的机构数4-5家,建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市级基层特色专科5-6家,规范化村卫生室建设率达100%,使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服务量比例持续保持在70%以上,实现“90%大病不出市”的医改目标。

  (四)高标杆实施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属性,持续深化“三医联动”“六医统筹”,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优势充分发挥。

  1. 深化“三医联动”“六医统筹”集成改革。推进药耗招采、价格调整、医保支付、薪酬制度、综合监管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联动改革。调整完善公立医疗机构补偿机制,落实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措施,以利益共同体撬动建设健康医共体,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达到35%以上。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动总额预算管理下按病种(或病组)、按人头、按床日、按项目等多元复合型支付办法,建立“结余留用、超支分担”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落实新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目标人群覆盖率持续保持在100%。到2025年,医疗总费用和医保基金总支出年增长原则上不超过10%,实现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控制在26.0%以下,打造成为全国综合医改区域示范市。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97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