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运用产业链思维,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1.领航精英集结行动。全面升级“上林英才”计划,紧扣智能家电、生命健康、高端装备、新材料等“123”千百亿级产业集群建设需要,更大力度引进集聚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团队),着力培育一批领军人才领衔的上市公司和“单打冠军”企业。实施顶尖特优人才倍增行动,全面构筑“高精尖缺”人才开发目录,积极争取上级“鲲鹏行动”计划、顶尖人才引进计划等政策支持,深化实施“揭榜挂帅”引才模式,更大力度集聚“掌舵领航”的国内外顶尖特优人才、关键人才。
2.“青年友好城”建设行动。实施“青英弄潮”行动,建立青年人才“阶梯式”支持机制,设立青年人才专项,持续提高青年人才入选比例,争取更多青年人才入选上级人才重大专项。实施“青苗回归”行动,组建百所高校毕业生就业联盟,鼓励企业加大对优秀青年人才的招揽、储备和培养力度,支持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打造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慈溪模式”,在慈高校毕业生留慈比例持续提升。实施“青创筑梦”行动,实施青年人才无门槛落户,简化人才落户办理程序,大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大学生实习应聘、就业创业全链条支持。实施“青声助力”行动,聘请在外优秀学子担任“城市代言人”,创新举办宁波人才日慈溪专场、“上林峰会”等重大人才活动,倾力打造青年创新创业活力之城。到2025年,累计支持培养青年英才50名,新增硕博士1000名。
3.“上林工匠”培育行动。实施新时代“上林工匠”计划,着力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育体系。推广“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学校建设产业学院。积极探索构建技能人才成长全链条机制,畅通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互认通道,加快建设覆盖重点产业和特色行业的技能大师工作室网络,拓宽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
4.企业人才素质提升行动。实施“百名新生代创业精英培养行动”“百名科技企业家精英培育行动”“千名经管精英素质提升行动”三大慈商精英培育行动,重点面向“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依托创业创新学院等平台,开展精准化理论培训、政策培训、科技培训、管理培训、法规培训,增强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发现机会、整合资源、创造价值、服务社会的能力。建立健全创业辅导制度,支持创业创新学院发展,做好新生代企业家培育深化文章。
5.“乡村振兴人才”培育行动。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不断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和高素质农民引、育、留、用体制机制,统筹推进现代农业领军人才、农业科技人才、高素质农民、乡村管理服务人才等重点领域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创树特色示范项目,提炼形成“两进两回”慈溪做法,进一步优化大学毕业生到乡村创业就业政策,深化大学生农业众创园、青创农场等平台建设,力争创建省乡村人才振兴先进县。到2025年,培育高素质农民1500人次,培育农村实用人才3000人次,持续稳定全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6.“社会事业人才”培育行动。实施名优教师(校长)培养计划,设立名特优教师奖励津贴,发挥好市级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作室的人才培育作用,加强对各级各类优秀教师和校(园)长的培养、培训以及成果奖励。实施卫生健康人才队伍保障行动,制定出台卫生健康人才新政,以全科、儿科、公共卫生、麻醉、影像诊断、精神和心理健康等紧缺卫生技术人才培养为重心,加强卫生健康管理队伍职业化规范培训,按要求配齐配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社区专职工作者教育培训体系,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督导培养工程,推进镇(街)社会工作站建设全覆盖。到2025年,力争新入选宁波市级人才工程百名以上,引进培育教坛医坛新秀50名以上;全市持证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达1500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达到20家。
7.本土人才提质扩面行动。实施上林人才培养工程,实施积分量化考核,落实培养对象的升级、降级和退出机制,推进人才培养工作体系化、平台化、品牌化建设。全面构建分层次、立体式、综合性的本土人才培养体系,支持行业协会(学会)、企业自主开展以科技人才为重点的本土人才国际化培训,加大科技、金融、法律、文化、旅游、生态等领域的紧缺人才引培力度,打造“多点突破、面上联动”的整体开发格局。到2025年,新选拔入选上林人才培养工程600人以上。
8.产业工程师引培行动。依托慈溪市场优势和产业优势,深入开展智能家电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引进培育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打造共性技术平台,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优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探索“产业教授”“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大海外工程师引进力度,开展新时代“星期日工程师”评选,联合培养复合产业工程师人才。到2025年,建成智能家电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及若干分中心,集聚各层次工程师1000名。
9.特殊人才发展行动。积极引进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现行人才评价制度难以界定、在某些方面具有特殊才能或者特别贡献的人才。建立多维度人才评价体系,对产业发展亟需、社会贡献较大的“偏才”“专才”,经评审认定后,给予其相应人才待遇。建立特殊人才举荐制度,所举荐特殊人才经评审后,可认定为我市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设立特殊人才培养基地,为特殊人才能力提升和作用发挥提供便利条件。到2025年,基本形成富有慈溪特色、满足慈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殊人才培养、引进、评价机制。
10.“慈智回归”行动。发挥关爱家乡专家顾问团、慈中校友会等组织作用,在国内重点城市探索设立人才联合会、创业创新联盟等机构,积极推动乡贤回慈投资创业。鼓励市外校友携技术、项目、资金、团队回甬发展。深入推进慈溪籍在外人才资源调查,建立在外高层次人才数据库和区域、行业分布图。以在外慈溪籍高层次人才和企业家人才为重点,加强定向招引、配套服务和关心关爱,推动在外慈溪籍人才智力回归、项目回归。
(三)实施超常规举措,打造高能级人才平台
1.构筑前湾智能经济人才大走廊。加快前湾智能经济人才大走廊核心区建设,聚焦“3+3+X”千百亿级产业集群,打造沿329国道(中横线)为主轴的创新带,集全市之力打造面向世界、引领未来、支撑产业的优势领域科技创新策源地、环杭州湾优质创新资源集成地和长三角高素质人才集聚高地。主动承接甬江科创大走廊、杭州城西科创走廊与G60科创走廊辐射,加强与杭州湾新区的联动发展,打造协同畅通的创新循环,提升区域创新能级水平。到2025年,前湾智能经济人才大走廊新集聚高层次人才1500人以上、市级重点人才计划新入选80人以上。
2.构筑沪甬人才合作大平台。加快建设以“一区一园一中心一飞地”为核心的沪甬人才合作大平台,全面对接上海人才创新资源。依托慈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沪甬人才合作产业区,打造上海优质人才产业化项目辐射的第一站和核心承载区。整合慈溪产业应用技术研究院、慈溪医工所等平台资源建设沪甬人才合作示范园,作为上海高端创业创新人才落户的支撑载体和项目承载平台。把前湾人才大厦整体作为沪甬人才合作服务中心,设立沪甬人才合作专项办,为在沪人才来慈提供高端办公、会议洽谈、项目路演等场地资源和“一站式”服务。打造沪甬人才合作虹桥飞地,作为人才工作接轨上海的“桥头堡”和在沪高端人才项目就地孵化的“暖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