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鼓励智慧商业业态发展
运用新兴数字技术。依托未来科技城产业优势,加快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北斗导航、地理位置、生物识别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在认证、交易、支付、物流等商务环节的应用推广。以杭州市相关规划为引领,探索建设消费大数据服务中心,做好商品消费、服务消费数据信息汇集,利用商务大数据开展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方式创新。发展智慧商业模式。落实杭州市相关规划要求,支持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互动式、体验式智慧商圈,支持无线网络、5G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智慧化水平。鼓励网点引入智能收银、人脸识别等设备。鼓励建设智慧物流、冷链物流网点。依托“浙家政”平台,推动家政服务类业态向线上转型。依托未来科技城、梦想小镇等创业平台,发展平台开发、网店建设、代运营、网络推广、信息处理、数据分析、信用认证、管理咨询、直播培训等服务,为业态创新提供支撑和保障。重点发展社区零售电商、家庭服务电商、团购电商、实体电商、特色电商等业态。强化智慧商业服务。鼓励商贸流通企业通过虚拟社区等多种途径获取、转化和培育稳定的客户群体。支持发展平台开发、网店建设、代运营、网络推广、信息处理、数据分析、信用认证、管理咨询、直播培训等第三方服务,持续激发业态创新活力。
2.加强新型商业业态培育
鼓励新零售业态发展。依托阿里巴巴、未来科技城、梦想小镇优势,积极开展新零售招商,引进一批知名互联网企业和电商企业落户,打造新零售形象店、概念店、体验店等。培育创意茶室、书吧、文艺画廊、特色餐饮等业态。鼓励时尚业态发展。支持各大综合体依据自身发展定位,合理发展国际影城、室内冰场、马场、剧院、儿童乐园、美容美体、教育培训、创意咖啡厅、休闲书吧、茶艺体验、文艺画廊等时尚文化类业态,集聚人气。鼓励文创业态发展。鼓励特色商业街区、商业综合体等积极引入文化特色类业态,引导其向智慧化、体验化发展。鼓励各镇街巩固提升原有文化特色,并指导其优化商业业态结构,进一步增加文化创意类、特色体验类商业业态。鼓励卫健康养业态发展。加快培育卫健康养服务业态,着力构建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卫生健康、养老服务等线上信息服务平台和线下服务场景,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商业服务。支持布局卫健康养体验型业态。鼓励夜间经济发展。以夜间经济培育城市建设为契机,支持商业综合体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利用露天广场、室内场地等开设美食街、夜市等,丰富夜间经济形式。支持良渚、大径山等旅游景区设计夜间旅游线路、夜间活动等,促进商旅文融合发展。鼓励体验型业态发展。进一步延伸新零售概念,支持以亲橙里为代表的大型商业综合体集聚一批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体验型、沉浸式、场景化消费业态,将亲橙里打造成新消费体验中心。支持欧美金融城、奥克斯中心等适当引入体验型业态,打造多元化消费体验。做好在建、拟建商业综合体的后期招商指引,鼓励引进体验型、沉浸式消费场景和业态。
3.大力扶持乡村商贸业态
进一步完善乡村商贸设施。利用现有闲置设施进行商业项目升级改造,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生活服务等为一体的村民服务中心。引进联华、华润等大型连锁超市开设农村门店。支持农村数字商业、智慧商业发展,探索开设新零售体验店。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支持乡村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建设冷库、引进冷链运输设备等手段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畅通农产品上行渠道。推进村民中心、商旅综合服务体建设,实现便民购物与公共服务、文化活动等的有机结合。差异化发展乡村商业业态。鼓励各村镇依托自身旅游资源、支柱产业特色,发展特色农村休闲、乡村旅游、农家观光、健康养生、历史文化等消费市场,支持村民开设农家乐、特色民宿等,推进特色农产品形成“一镇一品”格局。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鼓励农产品产销方式多样化,推进农超、农批、农校对接,支持建立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直销店等业态。助力农村电商体系建设。支持各村镇依托网上农博APP等线上平台和渠道,推广特色农产品,促进特色农产品销售。鼓励各村镇特色农产品通过新零售、直播电商等新兴业态,广泛拓展销售渠道,提升生鲜农产品网上销售的客户体验度和服务水平。
4.规范传统商业业态
规范“小、微”等无品牌业态。主要包括小商店、小酒吧、小吃店、烧烤店、无品牌特色餐饮店、歌舞厅,未列入相关专项规划的各类旧货、批发市场,小五金、车辆维修、铝合金加工、建材、生产资料行业等。规范传统生活服务业态。配合相关部门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惠民行动,规范卫生、食品安全条件较差的低端餐饮业态(路边小饭馆、流动餐饮摊和单一小吃等)、小理发店、小旅馆、小食杂店等传统业态,严格控制已饱和或影响环境质量的低端业态。
八、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加强政府对商业网点建设的调控、引导、管理和服务的职能,进一步明确商业网点的管理主体、管理机构、管理范围和项目立项审批程序,明确管理权限和部门职责,为依法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设立余杭区商业网点“十四五”规划领导小组,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商务局,将商业网点建设任务分解到各镇街。定期发布商业网点建设导向性意见,对全区商业网点建设进行引导,使商业网点建设规范有序发展,发挥流通业的先导作用。加强商业网点建设方面的资金支持,探索对商业网点拆建、改建、扩建等设立专项资金。加强商业网点日常管理、公共设施维护。
(二)保障规划落地
理顺各街道和高能级发展平台对属地规划、设计、管理的相关机制,加强商务、规划和自然资源等相关部门和开发区、未来科技城管委会等相关机构的协调交流。创新破难,通过优化存量、控制增量,强化土地、资金、技术等多方面保障,为商业网点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控制商业用地开发强度,加快“腾笼换鸟”,用好存量资源。优先保障重点商业网点项目的土地需求,同时对项目开发建设严格控制进度,保证重点商贸项目建设按计划推进。加强对各类商业主体的监管,重点开展针对大型百货、大型超市、商贸综合体等规划落实主体的巡查、抽查等,保证规划方案及时落地。
(三)落实支持政策
出台相关政策,科学引导业态发展。加强对鼓励发展业态的控制与引导,以保障必备性商业业态为基础。重点推进以商贸综合体、特色商业街区、专业市场、连锁超市、社区商业网点为主的综合性较强的商业业态。出台商业发展激励措施和商业培育机制,设立商贸流通业发展专项基金,专门用于支持重点商业项目。鼓励各类资金进入商贸领域。创新商贸项目招商引资方法,对重点商业项目精心策划和宣传。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根据投资规模、税收贡献、提供就业等配套的优惠及奖励政策。
(四)完善管理制度
商务部门牵头,会同各相关部门推动商业发展与商业网点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与规划、发改、城乡建设、城市管理、规划和自然资源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做到管理信息互通。会同统计部门,完善商业网点各项统计监测工作,及时掌握商业网点空间位置、面积、业态、经营等信息,开展商业网点建设和经营情况的分析。建立商业网点规划实施部门权责清单,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促进商业网点有序、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