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提升企业研发机构的应用研究质量。以大中型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重点、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深化产学研合作为支撑,积极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全覆盖,期末累计建成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50家。深入实施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百企示范、千企试点、万企行动”计划,支持企业研发机构集聚创新资源,建设人才工作站,探索建立院士企业研究院和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或分中心)。支持领军企业建设省级以上企业重点实验室,争创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开展主动介入国际研发分工,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行业影响力。
专栏一 建设泰州市科创中心
依托长三角创新圈,借助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和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创中心),建设泰州市科创中心,着力打造“一院两中心”,建立专业化的科研平台和成果转移通道。
“一院”:长三角医药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长三角健康产业联盟,整合各科研机构及产业链企业,立足区域优势,成立长三角医药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集成突破一批制约医药健康产业高端发展的“卡脖子”关键技术,强化“研发作为产业、技术作为商品”的理念,加速推进先进技术工程化、商品化和产业化,进而实现健康产业链在长三角地区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培育和树立长三角健康产业品牌。
“两中心”:中国(泰州)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依托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积极创建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打造国家级科研及人才培训基地,推动健康医疗专业化;构建前沿技术应用服务平台、健康医疗大数据深化分析服务平台,实现健康医疗功能化;促进健康医疗科学化;制定数据中心平台技术构架和技术标准,共建泰州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集团,推动健康医疗市场化。国家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充分发挥中科院大化所-中国医药城生物医药研究院、复旦健康研究院等已落户研发机构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大院大所和强链、补链、扩链的龙头型、科技型企业,推动中国医药城建设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形成自主可控的创新链。
(二)搭建全链条式孵化体系
1.全链条孵化提升质效
整合区域内和国家级省级孵化器、众创空间,围绕科技型企业培育和孵化建立苗圃-孵化的流动机制。支持通过盘活办公楼宇和厂房,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专业化的加速器,推动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以专业化服务推动企业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培育新业态,畅通企业从加速器向现有产业园流动的渠道,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孵化服务链条。注重依托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引导龙头骨干企业、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建立海外-境内协同孵化培育机制,新增省级孵化平台4家以上、国家级孵化平台1-2家。
2.围绕产业布局专业孵化器
结合区域现实产业需求引导孵化器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支持在医药健康、石化新材料等区重点布局的高精尖产业领域,加快打造一批服务支柱产业的专业孵化器,促进创新创业资源的开放共享,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积极开拓“公办民营”等孵化器运作模式,提高市场化运营能力,鼓励企业化运作,招引知名孵化机构和专业运营团队,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提升孵化器管理水平和运行成效。
第二节 实施创新主体壮大行动
(一)发展一批行业头部企业
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规上企业做大做强,成长为相应产业领域内的领军企业,发挥企业品牌影响力和创新优势,鼓励其牵头实施国家、省市相关科技计划项目,组建或参加国家和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标准引领战略,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引导领军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对于内部不同研发投入强度的企业给予不同比例的资金补助,注重在场景建设、项目合作、创新人才和团队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鼓励其建设开放式创业平台,到2025年,力争创新型领军企业达到10家。
(二)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
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培育计划”和“小升高”“高升规”专项行动,深化企业基础摸排,落实“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筛选认定标准及相关政策,搭建企业申报平台,对高成长性科技企业进行遴选,定期发布“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榜单,力争“瞪羚”“独角兽”企业年均培育10家以上。重视“瞪羚-独角兽”企业成长链条衔接和培育,对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开展培训,支持高成长性科技企业邀请第三方智库,对商业模式、业务选择、人力资源、信息化等进行全方面优化。对“独角兽”系列企业提供“一企一策”专项培育政策,构建分层次、分类别企业支持政策体系,助力企业爆发式成长,力争十四五期末拥有有效高新技术企业500家以上。
(三)夯实科技型中小企业基石
通过招、引、转、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优化存量、培育增量。按照国家、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办法及实施细则,完善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定期组织认定培训会,加强申报条件、申报程序宣传,力争我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企业数年均600家以上。搭建高新区(高港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数据库,强化对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石化新材料、现代汽车等重点产业领域的初创企业动态管理、跟踪服务,对入库培育企业在规划设计、政策辅导、项目牵引、专家帮扶、投资跟进、平台支撑等方面加大支撑。建立健全“创业孵化、创新支撑、融资服务”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机制,做大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和科技风险池规模,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