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江苏省)淮安市“十四五”人口发展规划

  发展壮大“三特”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特优高效种植、特种健康养殖、特色生态休闲”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到2025年基本建成稻米、蔬菜、生猪、家禽、龙虾、种业等6个百亿元级主导产业及食用菌、中药材、休闲农业等3个成长型产业。围绕“6+3”农业产业体系,确立县域高效优质产业培育清单,构建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集群,促进全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跃升。

  专栏6:“十四五”淮安市重点产业吸纳人口指引

  推进制造业集聚集群发展。围绕“3+N”制造业发展体系,加快打造酒及饮料、印刷电路板、电子元器件、交通装备及零部件、盐化凹土新材料、绿色建材、生物技术及新医药等市级制造业集群,力争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城市经济影响力和知名度,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以制造业集群影响力提升促进人口集聚。

  加快完善现代服务业体系。积极培育发展以科技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试点。策应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平台经济,着力提升城市的现代化、国际化商务服务功能。加强健康、养老、育幼、文化、体育等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大力支持社区电商、网络订餐、无接触配送等“新零售”业态发展,推动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协同办公等服务广泛应用,创造更多灵活就业岗位,吸引更多下辖县区及乡村人口消费及落户。

  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以建设国家粮食保供基地为引领,全力守好农业稳产保供底线,确保粮食、蔬菜、生猪和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持粮食年产量480万吨、生猪年出栏200万头左右。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和农业良种化水平,创造出更多就业空间,进一步放大产业吸纳人口的能力。

  第二节 提升人口聚集能力

  加强城区人口集聚。优化城镇化发展规划,加强城区人口承载能力建设,改变单一的生产型、居住型、商务型区域发展模式,加快配置集生产生活服务于一体的多元化功能,引导产业集聚集群特色发展,建设生产、商务、文化、居住、消费的综合性区域。到2025年,城市社区15分钟医疗、文化、健身等服务圈进一步完善,人口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加强乡村人口集聚。合理确定村庄布点和建设规模,发展重点村,保护特色村,根据村镇人口结构现状和变化趋势,因地制宜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形成适度集聚、生产便捷、生活舒适的村庄分布格局。加大村庄自然与文化资源保护,维护农村居住、生产、生态、文化等多功能,依托区位条件、自然文化资源,培育一批以特色农业、休闲旅游、商贸流通为主的新型村庄。

  加强城镇人口集聚。合理确定城镇建设规模,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促进产业布局有序、城镇功能互补、城乡一体发展,吸引区域内农业人口就近集聚。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均等化,促进非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化,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积极落实就业、住房、教育等优惠政策,注重人才集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第三节 实施积极人才政策

  优化招才引智环境。积极落实333产业人才政策,广泛开展产业人才峰会及人才交流活动,吸引国内外高端学术会议、专业发展论坛在淮举办或设立永久会址。完善各层次人才贡献奖补政策,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方式加大对优秀人才的激励力度。创新人才服务体系,为人才提供职称评定、医疗、社会保险、住房、子女就学、配偶就业等消费优惠和便利服务。

  加快引进创新人才。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探索全市重大人才计划统筹设计,创新“市场发现、市场认可、市场评价”的引才机制。持续深化升级“淮上英才计划”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加大对“高精尖缺”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领军人才、产业升级创新领军人才、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先进制造技能领军人才、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人才及团队的引进力度。

  持续推进就业创业。实施更加积极灵活的就业政策,加大企业吸纳就业政策支持。突出高校毕业生群体,持续推进就业创业促进、基层成长、青年见习、三支一扶、就业启动等计划,完善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政策措施,鼓励专业人才到民生急需的教育、医疗等领域就业创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

  专栏7:促进大学生来淮留淮就业重点举措

  扩大支持范围。除应届毕业生外,支持毕业5年内的普通高校全日制专科及以上学历大学生来淮留淮就业,具有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以上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的毕业生,享受相应政策支持。

  鼓励企业吸纳。小微企业招用符合政策要求的高校毕业生,按其实际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全额补贴。新录用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合同的,可享受岗前培训补贴。

  引导基层就业。全日制普通高校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按每学年本专科生8000元、研究生12000元给予学费补偿。

  推进就业见习。按淮安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80%,给予生活补贴,并提供100万元意外伤害险。

  鼓励留淮就业。市属职业院校年度毕业生留淮就业率达80%或同比增长3个百分点的,按500元每人给予补助。

  提升创业能力。对具有创业意愿和培训愿望的各类大学生,给予创业培训补贴。

  第四节 打造美丽宜居环境

  制定和完善配套人口政策。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科学确定不同主体功能区可承载人口数量,实行差别化人口调节政策。对人居环境不适宜人类常年生活和居住的地区,实施限制人口迁入政策,有序推进生态移民。对人居环境临界适宜的地区,基本稳定人口规模,鼓励人口向重点县镇收缩集聚。对人居环境适宜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宜的地区,培育人口集聚空间载体,引导产业集聚,增强人口吸纳能力。

  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推进海洋、河湖、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休养生息。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和林木覆盖率。加强湿地保护,增加城市公园绿地,重视社区小规模公园、绿地建设,按照社区人口规模和合理服务范围,确定公园、绿地的规模与密度,为老百姓提供舒适休闲空间。推进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打造“生态淮安”金名片,推动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环境的需要,把生态美丽宜居环境转化为人口福利。

  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实施人口绿色发展计划,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科学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大力推行创新驱动,推广和使用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推动经济发展绿色转型,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着力提高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强化生态环境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持续推进环境管理精细化。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加强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加快调整能源结构,促进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下降和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提高的有效衔接。大力推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进一步降低建筑能耗和碳排放量。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提高运输效率,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强化宣传引导,在全社会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73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