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福建省)闽清县“十四五”数字闽清专项规划

  专栏 5数字政府支撑服务体系打造工程

  数字闽清宏观管理决策大数据平台(驾驶舱)。接入大数据中心、地理空间信息中心、政务与行业业务数据库群,汇聚和可视化呈现县域内国土空间、资源环境生态、社会经济文化、企业和公民等关键要素发展趋势的综合信息,辅助宏观经济态势、城乡治理与应急指挥、重大项目进展、民生服务重大事项等动态监测、智能分析和科学决策,为管理决策和决策执行提供时效性强且客观全面的大数据支撑。

  可信电子证照服务平台。参照国家电子证照文件标准规范,对接市级电子证照服务平台,普及和拓展县级电子证照应用。重点围绕惠民惠企公共服务事项,优先实现高频证照的电子化服务,逐步升级改造“多证合一”,拓展“一照一码”应用领域;对接省电子印章服务平台,参照规范、可信、易用的统一电子印章服务规范,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子印章“制发、管理、验证”工作闭环,确保部门线上审批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统一身份认证支撑平台。对接市级统一身份认证支撑平台,依托闽清县基础数据库拓展平台应用能力,采用“可信匿名化”等安全保障技术,为全县政务服务提供统一的自然人和法人实名身份认证服务,建立面向政务门户网站自然人、法人的统一账户库,支撑政务门户矩阵“一号注册,单点登录”;依托福州市“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平台,提供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实现多形式、多渠道身份核验,即可在全县政务门户矩阵内通行通办,支撑“一次认证、一网通办”。

  移动办公平台改造升级。依托统一身份认证、电子证照、电子公文和电子签名,面向移动政务办公场景应用需求,实现闽清县各部门办文、办事、办会的信息化全覆盖,对既有政务办公事项流程进行梳理,对现有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全面支撑移动无纸化办公。

  (二)提升公共服务与治理效力

  1.优化便民服务中心

  以自然人和法人服务事项为导向,归并优化政务服务便民服务平台(热线),进一步提高12345便民服务效率和水平,让政务服务便民服务平台(热线)真正成为群众和企业的办事“窗口”;全面梳理行政权力清单和公共服务清单,优化办事流程,减少非必要环节,增强基础数据库赋能,改善行政服务基础硬件条件,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加强与闽政通、e福州、微信、支付宝等平台的对接,强化“网上看”和“指尖办”的服务能力,做到高频事项“一趟不用跑”,其他事项“最多跑一趟”;着力解决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在使用智能技术时的困难,对相关政务服务平台和一体机进行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进一步拓宽政务服务的受众范围。

  专栏 6便民服务中心优化工程

  丰富政务服务便民服务平台(热线)服务事项。依托电子证照服务平台和统一身份认证支撑平台,对现有各县直部门的对外服务平台进行优化升级,统一部门业务平台入口,为群众和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做到高频事项“一趟不用跑”,其他事项“最多跑一趟”,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从操作逻辑、交互体验、使用引导等方面针对特殊群体进行适配,在乡镇部署政务服务一体机,将数字化政务服务向村一级延伸,确保基层信息服务体系进村入户工程取得根本性成效。

  2.建设社会治理专项平台

  以基础数据库为底座,增加专项数据资源,对接上级垂管系统,整合现有业务系统模块,打造集约型政务网络,形成“多网合一、一网统管”的县域管理新格局,减少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环节,获取数据红利,推动经济社会、智慧社区、城市应急指挥等应用的数字化、智慧化发展。

  专栏 7社会治理专项平台建设工程

  宏观经济运行监测重点应用。依托基础数据库,获取全县经济数据和企业信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全县经济运行状态、城镇化水平等内容进行实时状态评估,协助部门准确掌握经济运行趋势和面临的潜在风险,为闽清县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网格化管理综合服务重点应用。以县级“智慧中心”为枢纽,以网格化管理为核心,以服务群众为导向,以信息化为支撑,依托福州市网格化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归集整合与社会治理有关的数据资源和系统平台,明确相关权责和所管范围,做到无缝衔接,支持实时查看回放相关人员的巡逻轨迹,实现第一时间“有人对接、有人落实、有人负责”的扁平化管理。

  大应急指挥重点应用。以“灾前预警、灾中救援、灾后安防”的全周期应急处置为主线,基础数据库赋能,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信息自动化,决策智能化,预案电子化。进一步强化各个环节的数字化转型,构建主动发现、快速响应、有效处置的大应急指挥平台。

  平安乡村数字化重点应用。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进平安智慧乡村建设,对探头覆盖较少的村(居)背街小巷及重点部位进行补点加密,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切实提升打防管控效能,为防范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等提供支撑。

  殡葬监管重点应用。基于统一管理的基础上,智能采集公墓骨灰流动去向信息,基于大数据进行安葬异常检测分析,提供在线祭扫服务,实现公益性公墓全覆盖。

  三、打造特色数字经济新引擎

  依托闽清县特色农业、建筑业、文旅等传统优势产业,各乡镇走差异化、非均衡的策略,分阶段分片区推进数字技术引领的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培育新的数字产业化发展空间和产业生态,试点打造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的生产性服务业,推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落实落地数字乡村建设,打造“梅好”数字乡村品牌,不断提高数字经济所占国民经济比重,推动三次产业共同融合发展。

  (一)大农业数字化转型

  1.实施农业生产数字化改造

  围绕闽清特色农牧渔产品高品质发展,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有效融合,为特色现代农业注入“智能环”。整合本地农业生产大数据,提升本地农业智能化生产水平,在设施农业、养殖业、种植业、共享农场等领域试点农业物联网应用,提高农产品年产量与品控能力,实现农产品产业链、法人、工人全环境的溯源能力;依托现有“万亩”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以及创业园,建设一批涵盖农业生产资料、大田作业、农产品加工、物流运输等环节的农业数字化基地,推动农作物精准耕作、畜禽和水产智慧养殖、园艺作物智能生产,提高农业科技服务精准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形成标准示范,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大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数字化赋能“智慧农业支撑农业生产型”乡村振兴模式。

  2.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持续推进建设和完善具备运营服务中心和仓储配送中心功能的县域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发展与电子交易、网上购物、在线支付协同发展的农村物流配送服务,推动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双向高效流通;有效落实“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立完善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实现闽清县农村农产品电子商务全面的高质量发展超越。

  整合和提升闽清县“三农”服务超市资源,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目录与采集更新机制,提供覆盖农业农村生产全流程的大数据决策、预报预警等服务,推动“一村一品”建云上云,打造以社群为特征、以融媒体为手段、全县统一的特色农产品销售平台,构建新型农产品产供销营销矩阵,建成闽清农产品网络展销总入口(“梅好汇”);鼓励龙头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推广基于互联网和自媒体平台的宣介营销模式,减少中间环节,实现产销无缝衔接,切实提高农户收益;专项资金扶持引导农户进行农产品的数字化包装与宣介,融合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数字化发展,提高农产品曝光度,增加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规模效益。

  3.发展多态休闲农业

  数字化创新“共享农场促进农资流转型”乡村振兴模式。大力发展以度假、康养等为主线的休闲农业,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和后脱贫时代的攻坚工作。采取“合作社+公司”的模式,创新发展共享农业、云农场等互联网新业态,吸引“新旧村民”、“归农”消费人群;数字化引领“文旅资源带动农产收入型”乡村振兴模式。借助乡村自然资源禀赋和人文要素,共同推进农业与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数字化深化“工业基础引领农户创收型”乡村振兴模式。鼓励发展产业链配套服务业,推动“农业+多业态”发展。

  专栏 8乡村振兴数字化工程

  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及配套工程。建立全县统一的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门户或总入口,实现常态化运营,发挥平台综合效益:1)加大上线农产品标准化升级和农产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许可认证(SC认证);2)加大力度建设一批农产品品牌和外包装;3)加强农产品质量溯源;4)实施平台农产品质量奖惩制度;5)加大新媒体的农产品宣传营销推广。

  数字化赋能“智慧农业支撑农业生产型”乡村振兴模式。以梅溪镇、三溪乡、桔林乡、上莲乡、塔庄镇、云龙乡、下祝乡等乡镇为代表,打造农业数字化基地试点,围绕以橄榄、茶叶、柑橘、桃子、茶口粉干、芋头、油茶、淡水渔业、蛋鸡、毛脚鸡等为主的闽清特色农牧渔产品,依托杉村集团、麒麟山、白岩山等本地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建设农业数字化基地,推广“一村一品一策”的农业环境调控、智能化水肥一体化喷滴灌、自动化定量饲喂等智慧化应用,提高上线农产品标准,引导协助申请农产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许可认证(SC认证),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数字化创新“共享农场促进农资流转型”乡村振兴模式。以上莲乡、下祝乡等乡镇为代表,打破行政村的界限,打造多形式数字化共享农场,并通过以新媒体为主的多种宣传方式,吸引归农、新村民入驻消费,盘活广大农村人口和大农业闲散资源,探索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建立联合发展和公平分利机制。

  数字化引领“文旅资源带动农产收入型”乡村振兴模式。以东桥镇、雄江镇、塔庄镇、省璜镇、梅溪镇、坂东镇、白樟镇、云龙乡、三溪乡等乡镇为代表,挖掘以乡村生态旅游(农耕体验、采摘游等)、文化游(古厝文化、状元文化、历史文化)等为主题的特色旅游资源禀赋,整合相邻村和乡镇资源,联合形成休闲农业示范区,创新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的云农作体验,带动农产品的线上销售。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1083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