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十四五”文化旅游体育发展规划(2021-2025)

  (二)群众体育蓬勃开展

  积极组织开展具有传统性、趣味性和健身性群众体育活动,年均组织大型群体活动30余项次。创建“一乡(镇)一品”群众文化体育品牌,打造了岩寺镇“红色岩寺星火小练”全国新年登高健身活动、潜口镇绿道骑行、呈坎镇徒步古道赏油菜花、洽舍乡张金古道乡村越野跑山赛、杨村乡自行车骑行活动、富溪乡重走红军路徒步等体育品牌。

  (三)竞技体育捷报频传

  区龙舟队连续9年在黄山市新安江龙舟赛中勇夺冠军,并多次夺得国际龙舟赛总决赛含金量最高的总冠军“龙头奖”;从山东引进的皮划艇运动员王丽2018年代表中国龙舟队出战雅加达亚运会龙舟比赛,荣获一金一银的好成绩,获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体育运动一级奖章;从宿州引进的张春锦在国家青年手球队担任副队长,多次在国家和亚洲手球比赛中荣夺奖牌;从徽州二中输送到省田径训练队的凌淳在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上勇夺100米、200米双金牌;2019年,凌淳参加安徽省2019年田径锦标赛代表黄山市参加安徽省青少年田径锦标赛,获得男子18-19岁组200米冠军,男子18-19岁组100米亚军。十三五期间,我区创建了1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所市级体育特色学校,向上级体育部门输送了多名体育后备人才。

  (四)青少年体育持续发展

  开展全民健身“一校一品”创建活动。采用体校搭台、协会为主、体育网点配合方式,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和星期六、日进行集中训练方式,推动多项目共同发展。加强体育与教育的紧密结合,利用各个中小学校的现有的资源,学校提供场地,区体校积极与市体校、区各体育专业协会联系,引进市体校教练员及区足球、太极、棋类协会等协会专业人员进校园、进课堂,进行专业的训练指导,并共同建立训练队伍,切实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五)体育产业不断壮大

  围绕“体育+”和“+体育”,以赛事为抓手着重推动我区体育产业和赛事经济发展;体育赛事丰富多彩,先后承办了两届黄山徽州马拉松赛、中国·徽州RAID崃淂国际赛、三届中国徽州国际乡村慢步大会、第四届长三角运动休闲体验季(徽州)站、“寻找美丽中华”全国旅游城市定向系列赛黄山徽州区站暨徽州区首届红色定向赛,两届“中国体育彩票”全国新年登高健身大会暨徽州区黄罗尖登高喜迎新年体验活动等近20项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吸引了区内外众多群众参赛。涉体企业不断壮大,现有5家体育企业;体育彩票销售规模逐年提高,现有销售点13个,体育彩票销售工作多年来在全市名列前茅。2017年我区荣获“皖南(县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称号。

  四、“十三五”文旅体存在问题

  (一)龙头引领企业有待壮大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文化、旅游和体育企业规模较小,产值贡献度较低,对全区影响带动作用小,未形成自己的文旅体企业发展品牌,导致资源整合、放大效应不强,整体产业链条较短,集群特色不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没有得到充分释放。

  (二)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有待提升

  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农家书屋等文化服务设施使用率不高,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有待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有待丰富,文化志愿服务体系有待完善,需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各类文体设施建设和活动筹办,丰富文体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体需求。

  (三)公共文旅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城区文化和体育设施薄弱,尤其是体育场馆设施不足,大型赛事和群众性文体活动难以开展。村镇文化场地、文化设施、体育设施的投入不足,空间布局、人均场地和多样化服务设施还有待改善和提高,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对文化、体育服务设施的多元需求。文化和旅游信息化程度亟待提高,旅游发展数字化程度偏低,旅游咨询服务网络体系尚未形成,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不够成熟,旅游企业参与不充分,信息共享性程度较低。

  (四)旅游主题形象不够鲜明

  我区山青水绿,文物古迹遍布,“红绿古新”文旅资源丰富,旅游发展不断深化拓展。但缺乏主打的旅游总体形象,乡镇、村落主题不够生动精准,未能形成“合理分工、有序整合、协同共生”的主题形象系统,既弱化了镇村的旅游发力点,又降低了系统整合力。

  (五)文旅融合发展有待加强

  文旅融合深度不够,在资源挖掘、产品开发、公共服务、宣传交流等方面仍大有潜力可挖。文旅业态不够丰富,参与体验产品少,创意性、品牌化产品不足,区域、企业、场所间的融合力度亟需加强,密切有效的供应链、产业链有待巩固和延长。文旅产品供给不足,艺术创作精品力作不多。

  (六)文旅人才队伍有待扩大

  文旅专业人才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旅游管理人员与旅游市场营销人员与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还不相匹配。乡镇基层文化站、文物保护、市场监管、文体专业辅导员等方面人手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现行的事业单位制度如岗位设置、分配制度、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制约和影响了文化人才的培育、引进,同时也导致文化队伍活力不够。

  第二章“十四五”时期文旅体发展形势

  一、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步入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当前,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冲击,给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带来了发展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挑战。但“十四五”时期,支撑我区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而且叠加了一些新的利好因素,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区文化旅游业将继续呈现较快增长态势。

  (一)生态文明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

  生态文明重大战略的实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发展文化和旅游业作为践行新发展理念、调整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的有力抓手,弘扬生态文明价值新要求,推深做实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助推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助推文旅高质量发展。

  (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

  依托优质的乡村资源,激发乡村内生活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动徽州区高质量发展。

  (三)区域一体化发展机遇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安徽省推出《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为我区文化旅游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长三角区域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黄山市与长三角区域互为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推进我区文化旅游在融入中实现一体化、高质量,带来重大历史契机。

  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机遇。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对于推进黄山市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加强杭黄全域旅游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推进资源整合、市场共拓、品牌共建,合力提升旅游吸引力,激发文旅发展新动力,为我区文旅发展提供了带动提升的新机遇。

  (四)格局转换的市场机遇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和“出境旅游转国内旅游”的新旅游格局下,国内旅游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需求侧”改革扩大内需,消费品质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消费形态由物质型向服务型、精神文化型转变,人民群众对文化旅游的需求渴望得到进一步释放,尤其是精神文化、康养旅游、研学旅游等需求将成为持续的消费热点。文化和旅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入,产业融合,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构成文旅发展的主线,国家深入推进“文化+”、“旅游+”、“体育+”、“互联网+”、“+旅游”等战略,实施旅游与农业、教育、科技、体育、健康、养老、文化创意、文物保护等领域深度融合,不断培育发展新业态。

  (五)科技赋能的发展机遇

  “十四五”期间,全球将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科技发展将持续为文旅发展注入新动能,人工智能、物联网、AR-VR-MR、5G-6G 等新技术、新要素的不断出现与推陈出新,为文化和旅游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为数字文旅建设奠定科技基石,推动实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提升文化旅游发展效率,促进现代化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构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1081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