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第三节 规划目标

  一、规划目标

  到 2025 年,主要生态指标保持全省领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推动新安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及生态补偿取得形成效,初步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到实处,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到 2035 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领先,绿色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蔚然成风,实现碳达峰目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进一步深化,基本实现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创新集聚、产业多元的高能级新城区和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新样板。

  二、规划指标体系

  表2-1 黄山市徽州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标指标体系

  指 标 2020年 2025年目标 指标属性

  (一)环境治理

  (1)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 (PM2.5)浓度(微克/立方米) 27 ≤25 约束性

  (2)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97.6 98 约束性

  (3)地表水质量好于III类水体比例(%) 100 100 约束性

  (4)地表水质量劣V类水体比例 (%) 0 0 约束性

  (5)出境断面达到Ⅱ类水比例 100 100 预期性

  (6)城市黑臭水体比例(%) 0 0 约束性

  (7)地下水质量V类水比例(%) 0 市下达 预期性

  (8)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7.1 45 预期性

  (9)主要污染物减排量(吨) 化学需氧量 — 市下达 约束性

  氨氮

  氮氧化物

  挥发性有机物

  (二)应对气候变化

  (1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降低(%) — 市下达 约束性

  (11)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2.01 市下达 约束性

  (12)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 — 市下达 预期性

  (三)环境风险防控

  (13)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91 93 约束性

  (14)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 — 有效保障 约束性

  (15)放射源辐射事故发生率(起/万枚) 0 市下达 预期性

  (四)生态保护

  (16)生态质量指数(EQI) — 稳中向好 预期性

  (17)森林覆盖率 (%) 72.46 市下达 约束性

  (18)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平方公里) — 不减少 约束性

  第三章 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优化国土开发空间保护新格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的管控要求,优化产业结构,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绿色发展空间

  以环境准入“三线一单”为准线,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总体管控要求。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围绕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确保国土空间有序开发、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二、优化产业结构及能源结构

  (一)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完善生态资源保护机制,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树立底线思维,并逐步完善制定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清单,严格把好环保审批关口,坚决否定侵占生态红线、不符合产业导向的建设项目。实施“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依法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降低煤耗、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

  深入实施园区转型升级工程,科学编制园区产业发展规划,优化徽州化工园区、低碳经济园、城东工业园三大园区产业定位和功能布局,聚焦新材料、智能制造和绿色食品三大主导产业,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加大第二产业比重,打造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省级经济开发区、省级现代化服务业产业聚集区和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健全以“亩均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配置,通过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倒逼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转型升级,提高工业用地水平和用地效率。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开展省绿色工厂评价,培育一批绿色设计产品。

  (二)优化能源结构: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严格落实节能审查制度,进一步深化能评、用能权改革。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严格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严控新增耗煤项目,鼓励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产业项目,煤炭在一次能源中占比逐年降低,到2025年,全区煤炭消费量完成市政府下达的任务。加快推进清洁能源替代,稳步推进天然气替代煤炭消费,加快炉窑煤改气、煤改电,推进工业用能低碳化,对高耗能行业,实行更严格的差别化电价政策,推动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动能源消费向清洁化、低碳化方向转型。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推动工业园区和企业广泛使用光伏、光热、热泵,加快建设分布式能源和智能微电网,提高生产过程中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三、推进产业节能绿色发展

  推进徽州区化工园区化工新材料等传统产业“绿色化”技术改造和升级,实施污染物超低排放深度治理。以绿色制造为引领,推进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实现,推动新材料产品结构不断向节约型、清洁型发展,技术结构向前沿型、实用型发展,重点开发高性能化、专业化、绿色化的产品。持续加大对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行业调整淘汰力度。

  四、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积极利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发展机遇,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咨询、系统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运营管理等专业化节能环保企业。既要鼓励大型国企转型发展节能环保业务,又要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专业化民营企业,推动国企、民企相互促进和良性竞争,培育节能环保龙头企业。深入实施政府节能环保强制采购和优化采购制度,结合资源环境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和重大举措实施,加快培育壮大绿色循环低碳技术产业的市场需求。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第三方监测、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规模化运营,形成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环境保护服务市场。

  五、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以“两山”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与生态环境相适宜的产业,鼓励发展生态环保产业(第四产业),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实现高质量、高效益发展。创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融入打造黄杭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新安江生态经济示范区,聚集产业绿色化转型,以绿色食品、智能制造和文化旅游为重点,开展产业合作和产业链招商,引进高技术、低能耗、优环保的绿色产业,推进煤改电、煤改气和余热利用,大力培育壮大绿色产业集群,创新谋划实施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项目,不断提高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水平。依托徽州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整合农业、旅游、文化等资源,多措并举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成经济发展优势,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进的新路径。

  第四章 深化污染防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突出精准、科学和依法治污,积极推动生态环境源头治理,实现从注重末端治理到源头预防的有效转变,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提升环境质量。

  第一节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提升空气环境质量

  一、大气环境空间管控分区

  以空气质量功能区划、人群集聚敏感区域和重点工业园区等为基本单元,划分大气环境空间管控分区,包括优先保护区、重点管控区及一般管控区。以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及承载力为约束,衔接大气环境相关法律法规、规划计划及环境管理要求。

  黄山市徽州区共划定11个大气管控区,其中优先保护区5个,面积58.57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13.98%。重点管控区5个,面积115.71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27.62%。一般管控区1个,面积244.69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58.40%。

  二、加强大气污染防治

  (一)做好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治理

  做好臭氧协同处置:积极开展臭氧污染成因及治理措施等专题研究,深入研究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作用机理,形成污染动态溯源的基础能力,制定“一企一策”有效措施,实现颗粒物和臭氧的“双控双减”。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1081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