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安徽省)黟县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专栏8: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程

  创建范围。东至木坑竹海景区,西至国道G530,南至黄山中国书画小镇、北至悦榕庄酒店,度假区总面积30平方公里。

  核心功能定位。以建设“高颜值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的总体目标为方向,以“徽文化+田园风光”为主题,兼顾康体养生、文化体验、时尚购物、特色美食、夜景游览等功能。

  硬件设施改善。整合资源,加快提升住宿接待、餐饮接待、购物、户内户外休闲度假设施及度假配套服务等;查缺补漏,完善县域交通条件、节能环保、度假安全设施等;提升度假区内建筑景观的质量与特色,优化空间环境;打造亮点,巩固传统古村落、田园风光、民风民俗等度假资源优势,活化、物化特色文化资源。

  软件服务提升。完善业态,打造休闲购物特色街区、培育专项运动俱乐部、丰富夜间休闲场所,营造休闲度假氛围;立足特色,丰富康体疗养类、运动健身类、夜游演艺类、节庆演艺类等多样化度假产品体系,满足旅游者四季度假需求,注重黟县国际乡村旅游度假区的形象塑造,突出主题特色,提升度假区市场吸引力;着眼未来,优化度假市场结构,延长旅游休闲的逗留时间,增强旅游度假市场竞争力。

  3、特色旅游小镇

  结合黟县独特的文化资源,发挥旅游特色小镇的重要载体作用,促进文化与旅游双向深度融合。按照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四位一体”的要求,重点实施西递遗产小镇设施提升改造工程、宏村艺术小镇文创业态提升工程,高标准建设黟美小城项目、高铁文旅综合体、关麓书香微型产业集聚区、青山林场茶旅综合体、书画小镇、电商物流园及创业园区等一批差异化文化定位的特色旅游小镇,培育全县文化旅游产业新的增长极。

  4、生态旅游示范区

  依托黟西北的森林、农业、河流湿地三大生态系统,积极开发其森林物种、峡谷景观、河流湿地、乡土文化和特色农业五大优势旅游资源,利用五溪山、美溪打鼓岭等森林资源以及塔川国家森林公园、五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品牌效应,建设以山水观光、休闲度假、科考教育、户外拓展为核心,融生态保护、生态服务和生态旅居功能为一体的黟西北生态旅游示范区。充分挖掘黄姑河风光、弋江源徒步摄影等优势资源,围绕竹佘盆地和宏杨盆地,重点实施“两江源”徒步线路设计与建设。加强旅游生态化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以节能、环保、降低能耗、绿色服务和绿色消费为内容的绿色饭店创建活动和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

  (六)区域交流合作工程

  1、共联共推精品旅游路线

  深化“融杭接沪”战略,推进与长三角区域文旅产业深度合作,高标准建设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与文化旅游廊道、杭黄国际黄金旅游线,共建浙皖闽赣联盟花园,组建长三角世界遗产旅游推广联盟,设计跨县、跨市、跨省的精品旅游线路,开展主题统一的旅游产品和品牌推介,合力策划推出文化旅游合作区的一套宣传册。共同制定旅游优惠政策,探索跨区域旅游线路经典联票制,推出“旅游一卡通”,引导跨界景区间的串线旅游,实现区域共赢。同时,积极对接全国及世界关注热点活动,承办区域论坛、赛事、文艺演出、会展等活动,提高黟县旅游知名度。

  2、共同深化区域旅游宣传推广

  以杭黄高铁、池黄高铁开通为契机,整合包装黟县徽文化、杭州西湖和黄山世界文化遗产,赴华中、华北、华南等主要中心城市开展联合宣传推广,借助区域旅游整合力量提升全县旅游的影响力。坚持“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画里乡村”定位,挖掘、利用好黟县文化特色资源,发挥文化、旅游、体育各自优势,同步推进文化传播、旅游推广和体育强县建设,形成整体合力、讲好黟县故事。充分借鉴长三角、珠三角的区域联合促销经验,强化区域合作,根据地缘关系和产品类型,实现与省内池州、宣城等以生态资源为主要旅游特色的县市实现跨县合作,进行旅游资源互补。持续做好旅游赛事,围绕国际山地车赛、摄影大展、雷越野等活动,密切与长三角等区域交流合作,加强与皖江城市带、合肥市场的联动,积极参与区域内文旅产业组团赴国内外活动,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打响区域文旅品牌。

  3、共促旅游公共服务合作

  加强长三角地区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打造相互开放、标准统一的旅游服务设施网络,提供安全、经济、高效、便捷与个性化的区域旅游公共服务产品。推动跨省交通收费、路政执法、应急保障等方面合作,整合各自急救资源共同构建区域城市群“水陆空立体急救网络”和旅游事故防范互联互通机制,形成合作区公共突发事件合力,提升旅游安全保障能力。相互开通旅游直通车,开辟旅游车辆“绿色通道”,发展区域内异地还车等业务,实现跨区域无障碍旅游。

  (七)生态廊道体系完善工程

  强化“综治”“连通”“涵养”等三类水生态环境保护方式,深入推进新安江、青弋江等河道整治,重点实施枧溪河、佘溪河、清溪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及水源涵养项目,全面改善县域河湖水域生态环境。以长三角一体化和杭黄全域旅游合作为契机,重点推进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品质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统筹水利堤防、古道修复和生态景观建设,重点实施武陵源生态景观带建设工程、武陵源绿道及水系修复项目、黟县重点可视区域林相改造工程、东边河休闲人家、“环黟县盆地”生态绿道等一批重大生态修复建设项目。

  七、保障措施

  (一)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在完善人才机制方面,做到内外兼修。对内大力培育目前已有的从业人员,对目前的各相关从业人员,根据其所从事行业提供不同的、定向的、丰富的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激发各行业从业人员的潜力,提高各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对外制定人才激励机制、提供优厚薪酬与生活补贴,吸引目前和将来需要的、稀缺的人才,以弥补人才缺口;对家属安排合理对口工作或给予合理的生活补贴,安排子女入园入学教育;放宽学历与年龄要求等各项利好政策措施,实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在培育本土人才和吸引外部人才的基础上,培育壮大新乡贤队伍,以组建乡贤联谊会为载体,充分激活和弘扬乡贤资源,实施“乡贤反哺工程”,全面建立教师、医生、农业科研人员、文艺工作者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等新乡贤,在镇村党组织领导下,通过参与乡村治理、引资引智、投资兴业等方式服务黟县,优化配置人才资源、发挥人才效能。开展“最美乡贤”评选活动,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新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

  (二)构建行业发展机制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凭借自身优势条件,建立并做大做强诸如民宿、农产品、电商等行业的民间团体、协会。在成立相关团体、协会的行业中让目前经济效益好,发展成熟的个人或企业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在尚未构建相关体制的行业,政府牵头引导促成行业组成相关协会,实现集聚效应。有关单位要加强资质监管,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各行业建设的基本标准;做好行业内部的协调工作,避免行业内有同质化的竞争。推动行业与行业相关的先进地区交流、学习与合作,促进行业提升软硬实力,实现行业持久稳定的发展与整体的升级。

  (三)创新旅游管理机制

  后疫情时代,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须建立景区内外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旅游管理部门承担专业监管责任,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景区所属政府承担属地责任,组织开展景区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相关部门承担协同监管责任;景区景点自身承担主体责任,落实常态化预约、限流、错峰制度,以游客舒适度为首要考虑因素。同时,景区应积极采用VR全景、AI、5G技术推出“云游”项目,为游客提供旅游景区360度云景互动功能,更好地宣传黟县旅游;旅游企业要优化线上服务,将传统旅游“人的移动”与新业态“宅经济”进行有机结合,深挖个性化、品牌化、长效化服务。积极发挥多部门联动机制,高效运作、有效管理,推动黟县旅游业健康稳定发展。

  (四)健全环境保护体系

  在保护环境体系方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黟县有着优质生态环境本底和西递、宏村两大世界文化遗产,更应该牢固树立并率先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发挥自身优势,保护好生态环境,通过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培养专业的执法队伍,采取行之有效的执法手段,努力建设美丽城镇、美丽乡村。依托绿水青山的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以充满人文魅力和风景资源优良的地域特色创造绿色经济,推动产业生态化、消费绿色化、生态经济化,实现黟县绿色发展、生态发展、高质量发展。同时完善传统业态打造、引进绿色产业协调发展,减少景点环境承载能力,强化环境保护宣传,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重视和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1081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