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安徽省)休宁县“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2.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突出思政课的关键地位,实施思政育人育心工程。加强思政课程体系建设。统筹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创新授课方式方法,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加强各类课程思政建设。深度挖掘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将课程思政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各环节。重点建设1个思政教育名师工作室,打造6所课程思政示范学校,依托全市2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22个国家及省级研学基地,特别是县内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个省市级研学基地,开展中小学生实地思政教育,打造全市青少年践行“知行合一”思想的研学示范区,形成休宁思政育人品牌。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在核定编制时充分考虑思政课教师配备要求,加强中小学专职思政教师配备。探索实行中小学思政课特聘教师制度,聘请本县党校教师、党政干部、社科理论界专家以及各行各业先进模范、英雄人物等定期到中小学讲课或作报告。健全中小学思政课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培养一批教学示范团队、教学科研骨干和青年学术带头人,开展全县思政课骨干教师培训,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省市级培训。

  3.增强中小学德育针对性实效性。抓实德育铸魂行动,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各领域。构建德育体系。巩固提升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成果,构建中小学德育教育有效衔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将立德树人覆盖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校内校外,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深化宣传教育。持续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我的中国梦”等主题宣传教育,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全面开展升国旗唱国歌等主题教育,尊敬国旗国徽,组织开展“童心向党”等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健全评估标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全县中小学思想德育状况、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落实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国家和省市级评估标准。依托县心理健康监测系统,加强学生心理测评筛查,开展心理辅导。加强心理健康专兼任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心理辅导质量。

  4.大力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抓实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行动,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更好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学生体魄强健工程。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强化对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测评,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1—2项专项运动技能,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办好足球特色学校。完善县、校两级学校体育竞赛和选拔性竞赛体系。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鼓励中小学加强校本课程建设,组建特色艺术团队。开展艺术、戏曲、非遗进校园活动,积极争创全国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中小学艺术特色学校。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技能、会唱主旋律歌曲。做好艺术素质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落实全省学校体育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劳动实践育人计划。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着力构建学科教学和校园文化相融合,家庭和社会相衔接的综合劳动、实践育人机制。推动劳动教育课程化,落实国家各学段劳动教育大纲,在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确保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节,每学期职业院校开设劳动课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劳动育人途径和方式,发挥好校外活动中心、综合实践基地、研学旅行基地作用,做好市级劳动教育基地推荐评选工作。积极开展卫生打扫、校园绿化、环境美化、图书管理等集体劳动,每年有针对性地教会学生1至2项生活技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做好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工作。开展好全省“学生劳动教育宣传周”活动。到2025年全县100%中小学达到绿色学校创建要求。加强新时代学校国防教育,丰富学校国家安全和国防教育内容,突出抓好青少年学生的国防教育,坚持做到“四个融入”(融入学科教育教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学生军训活动,融入年度征兵宣传)。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

  5.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安徽省中小学家庭教育工作指导意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理念和科学教育方法。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实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会同县妇联、乡镇等部门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点,为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服务。构建学校和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镇村、社区、家庭协同育人格局。建立全社会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构建政府主导、家庭实施、学校指导、社会参与的全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依法落实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履行家庭教育义务,完善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制度,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纳入学校教职工业务培训内容。

  (二)坚持强基固本,构建高质量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1.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的《“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牢牢把握公益普惠基本方向,激发办园活力,提升学前教育发展水平。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深入推进普惠性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制定幼儿园布局规划,实施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和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学前教育项目。“十四五”期间,全县计划投入6000万元用于新、改扩建12所幼儿园,建设面积达16000㎡,着力扩大公办和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过85%,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70%以上。规范社会力量办园。坚持公办民办并举,落实普惠性幼儿园奖补政策,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规范发展营利性民办幼儿园。按期完成“无证园”、看护点治理工作。提升学前教育发展水平。落实国家和省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标准。建立健全公办幼儿园的保教费收费标准和普惠性幼儿园的最高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开展“小学化”专项治理行动。2025年通过国家级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达标验收。

  2.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坚持国家举办义务教育,确保义务教育公益属性,办好办强公办义务教育。统筹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全面落实《黄山市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行动,切实缩小校际、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加强基础教育设施建设。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优先保障城乡留守儿童寄宿需求。根据城镇化发展和人口流动趋势调整县城教育布局规划,合理有序扩大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学位供给。“十四五”期间,全县计划投入2.54亿元用于新建1所小学、改扩建38所中小学校,建设面积达10.89万㎡。探索建立城区优质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帮扶机制。建立健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机制,2025年通过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达标验收。

  3.加快高中优质特色发展。进一步发挥高中教育在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健全管理机制,完善治理体系,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办好省级示范高中休宁中学。“十四五”期间,计划投入5500万元用于实施休宁中学教学楼综合楼和操场改造项目。进一步完善落实公办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制度,构建公办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创新管理模式。深化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应用好全市学生学业评价系统、新高考管理应用系统作业,常态化开展高中教学视导,持续加强高考命题研究,积极借助信息化手段和社会化力量,实施好新课程,使用好新教材,为我县在新高考改革中赢得先机,确保全县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保持 100。

  4.推动中职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服务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进一步完善徽匠学校专业设置,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健全发展体系。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总体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投入4000万元用于徽匠学校实训楼、宿舍楼等项目建设,不断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完成徽匠学校全省中职B类学校达标。落实新修订的安徽省中职学校办学水平指标体系,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探索现代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落实1+X证书制度。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建立校企互兼互聘、双向流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建共赢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1044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