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安徽省)黄山市林业保护发展 “十四五”规划

  一、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创新林业发展机制

  聚焦安徽省“五大森林”行动,以林长制改革为总抓手,实施林业建设八大重点工程,推动全市林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的管控指标,按照森林资源总量足、质量优、利用好的原则,研究形成可分解、可实施、可监测、可考核的指标体系,科学指导林长制实践。实施以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和严格控制采伐量为核心的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制度,按森林经营方案编制采伐限额、制定年度生产计划和开展森林经营活动。加强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档案,定期向社会公布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状况,接受社会监督,对国有林场场长实行森林资源离任审计。

  积极探索创新林业发展机制。依托全市国有林场商品林资源及其他资产,盘活用好林业资源,成立市林业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积极争取国家储备林项目投资建设,促进林业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3个省级林长制改革示范先行区和9个市级改革创新点建设。立足黄山市资源禀赋和区域特点,着力推动黄山市黄山区、屯溪区和歙县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建设,探索建立林业综合执法体制机制、森林防灭火信息化管理机制、跨区域航空护林机制、松材线虫病防控机制创新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区,持续推进新安江流域林长制提升工程,探索建立新安江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和融入“杭州都市圈”生态安全保护修复机制。

  二、科学加强森林经营,提高生态服务功能

  推动营造林任务由量的增加转变为质的提升,优化林种、树种结构,大力发展乡土树种和优良林种,培育适应气候变化的优质健康森林,不断提升森林生态服务、林产品供给和碳汇能力。践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碳汇森林行动,做好林业碳汇项目储备,结合新安江生态补偿探索开发林业碳汇项目,提高森林固碳能力,加快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和新安江生态廊道建设两大工程建设,科学加强森林经营,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一)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林分质量改造提升。进一步推进国土绿化,重点在黟县、歙县、休宁县、祁门县推进林业增绿增效建设,通过结构调整、树种更替、补植补造、封山育林、森林抚育、嫁接复壮等方式,优化森林结构,保护生物多样性,逐步形成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加大中幼林抚育间伐力度,促进林木健康生长,增加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加强林木良种选育,大力发展优良乡土树种、珍贵树种。积极培育混交林和异龄复层林,优化林种、树种结构,重点加强经济林、天然次生林、竹林和马尾松纯林等提升改造,全面增强森林的多种功能。精准采取速生丰产措施,积极发展用材林和国家储备林,加快培育大径级材。

  “四旁四边四创”绿化提升。精准落实绿化空间,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突出抓好村庄绿化美化,持续推进省级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在农村宅旁、村旁、路旁、水旁等空闲隙地,增绿补绿、见缝插绿。依托城市周边自然山水格局,发展森林公园、郊野公园、植物园、树木园和湿地公园。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土树种,优先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成活率高、地方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依法合规开展铁路、公路、河渠两侧,湖库周边等绿化建设。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确需占用的,必须依法依规严格履行审批手续。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碳汇森林行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低产林改造和退化林修复保护、松材线虫病防控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着力提升森林资源质量,挖掘林业碳汇潜能,增强森林固碳能力,提高森林碳汇量。开展林业固碳能力调查监测、温室气体排放林业指标基础统计、森林增长及其固碳增汇能力评估等工作,加快构建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摸清家底,建立林业碳库现状及动态数据库,定期发布计量数据和监测成果。积极谋划林业碳汇项目,结合林业建设重点工程和国有林场森林经营,建立林业碳汇项目储备库,开展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积极参与国家碳汇市场交易。鼓励与企业合作开发林业碳汇项目,多种方式参与林业碳汇交易。在CCER项目暂停审批的情况下,引导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大中型活动组织方、旅游景区等,通过碳中和来践行社会责任,支持生态建设,弘扬习近平生态生态文明思想。推动林业碳汇交易平台建设,支持江南林业产权交易所在碳汇交易中发挥作用,协助江南林业产权交易所申请安徽省碳排放权交易资质。积极开展林业碳汇基础研究,培养碳汇人才,开发适合黄山市资源特点和优势的普惠方法学,探讨建立减少毁林、森林保护碳汇方法学。全社会积极参与林业碳汇项目开发,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和自愿碳中和方式践行社会责任,支持生态建设的局面初步形成。

  专栏一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林分质量改造提升。到2025年,全市完成退化林修复15万亩、林分改造面积80万亩,开展20个省级森林抚育示范片建设,林地产出率提高20%以上。

  “四旁四边四创”绿化提升。全市完成四旁四边成片造林5000亩,道路、河流绿化30千米;创建省级森林城市1个,森林城镇8个,森林村庄41个。积极开展县级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工作,力争完成1-2个县级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工作。

  碳汇森林行动。到2025年,全市林业碳汇数据库基本建立,森林固碳能力显著提升,森林碳汇量较2020年增长10%以上。林业碳汇项目开发面积达30万亩,开发碳汇减排量15万吨以上。

  (二)新安江生态廊道建设工程。

  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实施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十大工程”,加快实施新安江百里大画廊、亚行贷款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项目建设,确保新安江流域水质稳定提升,建设新安江生态经济示范区。推动新一轮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改革,推动单一补偿指数考核向“水质+水量”综合转变,加快实现由单一财政资金补偿向市场化、多元化补偿拓展。推动生态补偿机制由单一的水要素向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转变,推进大气污染协同防治和森林资源保护协同发展,探索建立公益林生态“纵向+横向”综合补偿制度,积极推动流域补助标准均等化,加快推进歙县、休宁县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建设。与杭州市探索建立生态环境资源全域配置的“环境共治、生态共保、产业共谋、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生态共同体,在跨流域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制度创新等方面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新典范,争取实施国家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制定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畅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打造践行“两山”理论的先行试验地和成果展示地。

  建设新安江百里大画廊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一是退耕还林还湿,编制新安江退耕还湿还林规划,对沿江108米水位线以下及低洼处3101亩耕地实施休耕,开展还湿还林,恢复湿地功能。对沿江两岸可视范围内坡耕地及植被覆盖度低的抛荒地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二是树种结构调整,全面清理枯死松树,对于林中“天窗”,补植枫香、乌桕、檫木、黄连木、蓝果树等乡土阔叶彩叶大苗。在茶园地头边角,点状或块状栽植梅花、樱花、桃花、银杏、乌桕、枫香等花灌木或彩叶乡土树种大苗,开展复合经营。三是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新安江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开展退耕还林市级异地占补平衡,动态调整公益林补偿,并将湿地纳入新安江生态补偿范围。建立融入“杭州都市圈”生态安全保护修复机制,加强联防联控互学互鉴,谋求建立跨界生态建设合作示范区,着力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专栏二 新安江生态廊道建设工程

  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到2025年,探索上下游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水权交易机制和水权转让机制,建立区域水权、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国家级综合性产权交易中心,为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设新安江百里大画廊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十四五”期间,对沿江6.7万亩马尾松纯林进行改造,完成0.2万亩坡耕地复绿,1.7万亩茶园改造提升,2.9万亩果园(枇杷、柑橘等)提质增效,102株古树名木保护修复,建设森林步道8千米,形成“景色美、结构优、功能强、健康好”的流域森林生态景观。

  三、加强防控体系建设,保障森林健康发展

  把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作为林长制首要任务,严格落实松材线虫病防控责任制和防治条例,健全监测普查、病源清理、检疫执法、联防联治、宣传教育、经费保障等长效机制,开展环黄山风景区松材线虫病“靶向”防控行动,分区分级综合治理、精准防控,打好松材线虫病歼灭战和阻击战,全力保护黄山松安全。

  全面落实各级林长森林防火责任,区分和厘清森林防火职责,不断健全和完善森林火灾预防体系,大力实施森林防火项目建设,推广应用科技新手段,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和野外火源管控,实现基础工作信息化、预警响应规范化、队伍建设专业化、火灾扑救科学化,确保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重大人员伤亡事故。围绕环黄山风景区松材线虫病靶向防控和森林防火能力提升两大工程建设,切实保障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强化生态屏障功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10233.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