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提升软件信息服务业。聚焦企业数字化转型以及城市智慧化发展两大领域,培育和聚集一批在IT基础设施、基础软件以及数字化应用的创新创业企业,构建起以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为特征的产业数字化新生态,全面提升数字化转型的技术供给能力和服务能力。
(二)加大创新资源汇聚力度,植厚创新创业生态沃土
加大创新高端要素引进和培育力度,以金融要素为驱动,以人才要素为引领,聚焦硬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完善创新创业软性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创新创业孵化质量。
1.加速金融要素资源聚集,强化资本驱动创新
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牵引作用。支持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丰台轨道交通前沿研究联合基金扩大规模,提升轨道交通前沿研发能力;以丰台区政府引导基金为依托,通过参股设立子基金形式,推动产业和资本融合,扶持创新创业,加速新兴产业发展。营造友好的创投风投环境。紧抓中关村在创业投资领域扩大开放试点的机遇,吸引一批国际国内崇尚早期投资、硬科技投资和长期投资的理念的优质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和天使投资机构落地园区,重点扶持专业化资本投资服务机构发展,大力改善孵化期、种子期和初创期企业的融资环境。进一步丰富科技金融资源。大力鼓励保险机构、融资担保机构在园区设立科技支行、科技保险、科技融资担保专业经营机构,开发满足初创期不同类型科技型企业及小微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
2.聚焦硬性科创平台打造,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提升科技创新开放能级。围绕科技研发、孵化等重点领域推动开放发展和创新要素提升,推动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全链条发展和产业集群建设,构建“全链条、多业态”创新创业平台。集中打造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依托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搭建一批产业创新共性平台,强化产学研用合作对接,保障公共技术服务,开展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引用,夯实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全力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强化技术创新市场主体作用。持续完善政策服务体系,进一步鼓励企业牵头或参与承担国家或北京科技重大专项,吸引或引导企业设立技术中心、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并获得国家或市级认定。大力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积极推动铁科院中铁铁路产品认证中心落地,大力引进一批国际国内具有公信力和品牌效应的检验检测企业,搭建园区检验检测公共技术平台。
3.推进硬核创新载体建设,提升创新孵化质量
聚焦产业驱动型孵化器建设。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创新网络孵化器落地,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园区孵化器公司,联合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和天使投资机构,设立面向行业新兴领域的垂直型孵化器、加速器,集成科研设备、技能人才、创业投资等资源,为技术驱动型创业企业提供全面服务。吸引一批知名孵化机构落地。瞄准国内、国际知名创业孵化机构,搭建园区创新创业生态与外部优质资源的链接,导入一批优质创新创业企业。提升现有创新载体服务质量。加强对现有孵化器及众创空间的跟踪管理,用好专项资金,引导提升创业导师以及硬件设施水平并扩展产业链和创业投资网络资源。
4.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提高企业双创效率
壮大园区产业联盟体系。做实中关村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力吸引产业技术联盟、标准联盟、行业协会入驻,推动中国铁道学会园区分会落地中关村丰台园。搭建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实施硬性科技资源平台开源计划,公布园区各类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以及检验检测机构目录,搭建科学仪器以及检验检测供需对接平台,鼓励面向小微企业开放。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中心,提升技术溢出能力,面向不同行业领域创新主体提供政策倾斜,积极吸引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丰富面向科技型企业市场化服务;重点支持市场化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完善园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加强前沿应用场景供给。以智慧园区建设为契机,以新基建为依托,聚焦车路协同、环境监测、智能安防、园区政务、智慧楼宇等场景,发布应用场景供需机会清单,搭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在园区测试、试用、应用的平台以及企业、政府、市场的信息共享平台。
5.加速创新人才高地构建,发挥创新引领作用
大力引进国际国内高层次人才。搭建人才聚集平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人才,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聚集。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深入落实“海聚工程”、“高聚工程”、中关村国际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工程、中关村国际引才用才20条若干措施,积极对接国内外知名人才服务机构,吸引一批外商独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全面加强国内外产业领军人才和高端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汇聚一批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完善人才配套服务,优化人才创业生态,以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房住房试点为契机,协调对接丰台园周边乡镇建设一批创客小镇,以解决青年人才住房问题为突破,以众创空间、创业生活、创业服务为有机组合,聚集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优秀青年人才。
(三)深化对外开放对内协同,提升园区综合发展能级
对外加大开放,“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整合国际创新资源,开拓国际新兴市场,提升园区国际化程度与影响力。对内加强协同,整合多维资源,释放发展潜力,提升园区辐射效能。
1.大力实施“引进来”工程
全面落实中关村建设创业投资聚集区相关政策,在公司型创投企业所得税优惠、私募股权及创业投资退出、区内科创企业跨境金融选择等方面先行先试,吸引一批国际知名创业投资机构落地,拓展增材制造全球创新大赛产业主题,培育和强化国际化创新氛围。搭建园区国际化发展政策和服务体系,依托国际科技园协会、科协交流平台以及中关村海外园渠道,借力园区孵化器、众创空间、园区企业、创投机构国际化资源和网络,吸引一批跨国企业研发中心、国际科技组织协会以及知名实验室落地,试点建设离岸创新创业中心,支持外籍科学家领衔承担政府支持科技项目;促进政产学研用进一步融合,建立完善的创新体系,深入推进园区企业交流,引导园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推动科技成果向市场主体转化。以轨道交通为突破,加强国际研发合作,探索设立轨道交通国际科技合作战略联盟,鼓励园区企业与国际知名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国际技术合作,推动园区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