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全面推进率先基本实现农村现代化
一、建设海淀特色风貌的美丽乡村
以“城”为底色谋划“村”的发展,坚持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统筹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加快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村庄品质提升与城市创新空间融合发展,持续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
深入落实“疏解整治促提升”要求,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清脏、治乱、增绿、控污、拆违”专项工作。深化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持续推进农村老旧户厕提标改造。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完成污水治理任务,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得到全面有效治理。重拳整治侵街占道的私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画“三乱顽疾”。健全完善常态化长效管护机制,适时逐步扩大村庄准物业化管理范围,加强居民在日常管理、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参与度,严格控制管护成本,力争2025年底前实现保留村庄准物业化管理全覆盖,确保村庄环境长治久净。
按照绿色低碳田园美、生态宜居村庄美、健康舒适生活美、和谐淳朴人文美的要求,分类开展非保留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和保留村美丽乡村建设工程,2023年底前全面完成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组织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完善村庄公共照明设施、街坊路建设,优化农村公共停车场布局。完成保留村庄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实现村庄雨污分流,到2025年底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完成车耳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与审批,因地制宜开展修缮。
加强村庄风貌管控,持续推进抗震节能农宅建设与农村危房改造,健全农房建设质量安全制度规范和监管机制,力争2023年底前完成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建立常态化农房建设管理制度。探索实施农房建设质量提升工程,稳步开展提升改造。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和基本能力建设,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深化“一镇一园”集体建设用地模式,支持美丽乡村利用集体产业用地和集体资产打造创新社区、创客小镇等功能融合型创新载体,提供“创业+社交+生活”一体化新空间。
强化全域空间管控,严控战略留白空间,塑造“生态芯”“科技核”“国际范”的城市特质。统筹生态保护、建设与治理,推进“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综合整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加快“三山五园”地区疏解整治和环境提升,构建以“三山五园”为核心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系统保护“三山五园”整体格局,重塑滨水空间环境、优化路网交通体系。推进翠湖生态绿心建设,实施一批城市绿化项目和水环境治理项目。
二、加强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落实海绵城市和韧性城市规划建设要求,加强农村地区交通、水务、生态等领域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水电气热等市政设施建设,加快推动数字化改造和智慧化升级,有效提升基础设施建设质量、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优化加密科学城北区内部交通路网,满足居民出行需求。研究布局新一代大容量有轨电车,争取19号线北延、北部联络线、中关村专线等轨道交通落地,推动滨河快速路建设,打造轨道上的科学城。推动翠湖南路、上庄路、滨河快速路等城市道路以及慢行系统、绿色交通体系建设。
不断补齐村庄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农村基础设施保障水平。加快推动温泉自来水厂、稻香湖再生水厂(二期)、上庄再生水厂(二期)和变电站等重点配套设施建设,布局解决污水处理、市级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薄弱问题。推进保留村雨水、供水、排水改造工程。开展节水型村庄建设,持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供水规范化建设,实现供水全计量、全收费。推动农村千兆光网、5G、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促进农村地区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数智化,实现村庄卡口可视化全覆盖。
三、加快补齐农村地区公共服务短板
对标对表“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补齐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短板,努力让农村地区人民群众享受更高品质的公共服务。
深入实施教育强区行动计划,深化集团化办学、学区制改革,保障农村地区学位供给,推动中关村三小等25个教育配套设施建设,缩小义务教育城乡、区域、校际差距。扎实推进“双减”工作,加强线上线下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大力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切实抓好课后服务。
落实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巩固国家卫生区创建成果,建设紧密型医联体,加快北部医疗中心、苏家坨中心医院、海淀区中医医院建设,推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区妇幼保健院、航天中心医院等入驻北部,建设若干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做实村(居)民委员会下属公共卫生委员会职责,加强村级卫生机构建设,实现“一村一室(站)”全覆盖。推动解决城乡结合部地区、人口倒挂村卫生设施薄弱问题,做好农村地区常态化疫情防控。
积极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落实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健全社区(村)养老服务网络,提升各镇养老机构服务水平,建设好社区养老驿站、老年餐桌等,增强农村养老服务能力。积极引入国际免税店和五星级酒店,推动华润万象汇、中粮大悦城等一批商业综合体落地,推动农村生活服务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围绕故宫北院区建设,加快文化演艺、24小时书店等文化功能项目规划布局。有序推进集体建设用地租赁住房建设,支持保障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创业人群的住房需求。
四、推进率先基本实现治理现代化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责任,完善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区委农办、区农资委、年度“三农”工作重点任务分解、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等体制机制,谋划推进农村领域攻坚性、创新性、兜底性的重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