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问题与挑战
目前,我市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与全国、全省数字经济发展状况的对比,在数字化整体水平、数字经济基础产业实力、数字化融合程度、政务服务能力、社会治理协同程度以及人才支撑等方面仍存在短板。
数字化整体水平不高。从数字经济总体规模来看,数字经济总量在全省排名处于第6位,与GDP在全省排名保持一致,但数字产业化在数字经济中的占比仅为6.4%,低于全国、全省的19.8%和12.9%。
数字经济总体实力不强。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92.5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仅为2.2亿元,产业结构需进一步优化。数字经济企业科技创新力不足,软件企业平均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收入比重较低。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培育新经济的能力较弱。数字经济企业数量较少。
数字化融合相对滞后。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动力不足,企业上云数量少,生产环节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程度较低。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体量偏小,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不够。数字内容服务、信息系统集成、物联网技术、互联网平台等新兴行业企业较少,在智慧物流、医疗健康、人工智能、新文娱、新零售、互联网教育等新兴领域未形成有效供给。
政务服务能力仍需加强。群众在办事过程中重复填报、多次证明等现象仍然存在,“就近办事、一次办成”的体验不强;线上线下业务流程再造、服务融合方面的能力有待加强,存在线上、线下要求的事项办理材料不一致等情况。
社会治理协同程度不高。各部门系统联通不畅,政府内部行政协同水平有待提高。碎片化、分散化治理现象仍然存在,精细化、智能化的治理机制和平台系统尚未完全形成,“一网统管”能力有待加强。
人才匮乏问题亟需解决。在政府层面,既懂政府业务又懂互联网技术的跨界复合型人才极度缺乏;在社会层面,数字产业相关企业较少,专业技术人员储备不足,缺乏高端技术人才;数字经济、智慧城市领域的政府政策引领、企业参与、产学研联盟和研究中心支撑、高校和人才培养基地输出的人才诞生格局尚未形成。
第三节 面临形势
从全国看,信息化建设步入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信息技术加速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创新。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速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融通,成为推动扩大内需,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将加快传统产业生产基础设施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新一代信息技术数据应用程度不断深化,政府治理能力和信息惠民程度显著提升。各级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支持政策,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全国数字化发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从全省看,当前辽宁已经进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持久动力。工业互联网全球峰会,已成为全球工业互联网交流合作的世界级平台。抢抓新一轮技术发展变革的重大战略机遇,加速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运用大数据促进政府管理和治理模式创新,加快辽宁“数字蝶变”,将有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加速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从全市看,“十四五”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新一轮技术变革的大背景下,锦州所面临的经济发展外部环境形势复杂,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市经济恢复性增长基础尚不牢固;经济总量相对偏小,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缓慢;经济发展新动能不足、创新能力不够强、新增长点不够多;城市数字化转型任重道远,“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仍有一定差距。加快我市数字经济发展,已成为解决一系列问题的重要途径,发展数字经济,是对接我省重大战略部署的关键举措,是赋能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新载体,是推动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引擎。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持之以恒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抢抓东北振兴发展机遇,加快布局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打通东北陆海新通道,强化“数字锦州、智造强市”建设,聚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以数字化倒逼改革,提升政务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发展,为高质量建成辽西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实效原则。数字锦州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需求为导向,注重易用性、可用性,构建广大群众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的数字化服务体系,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坚持整合共享,集中集约原则。强化系统性、整体性思维,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运维,把握绿色集中节约可持续发展方向,以降低总体成本、提升利用效率为指引,强化协同联动,统筹推进网络设施、数据中心、感知系统、数据资源、应用支撑等集中集约、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