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不断完善。平安昆明、法治昆明建设扎实推进,扫黑除恶斗争持续深化,创建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首批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全市刑事、治安警情分别下降17.9%、33.6%。启动新一轮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官渡、东川、晋宁3个区和盘龙联盟街道、市中医院等45家单位入选全省第五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五区一市”帮带共建,磨憨6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成效显著。学习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开展领导干部接访下访,信访问题源头治理攻坚行动深入推进。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取得明显成效,普法“校地联动”等经验在全省推广。
国防动员新体制有序运行,双拥共建深入开展,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持续完善,外事侨务、港澳台、防震减灾、气象、工会、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残疾人、红十字等工作都有了新的发展和进步。
各位代表!一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政治建设为引领,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纵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主动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认真落实代表、委员的真知灼见,高质量办好414件人大代表建议、425件政协提案,办理结果满意率均达100%。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奋战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的建设者、奉献者,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昆明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制约昆明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我们的工作离当好“排头兵”的要求还有差距。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够快,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能力不够强;城市形象品位和国际化程度还不够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提升;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生态文明建设仍需持续用力;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工作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还有差距;政府债务、房地产、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交织,统筹安全与发展面临较大压力;干部服务意识、担当精神、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对此,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拿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硬举措,不负全市人民的期待。
二、2024年工作安排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至关重要。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推动昆明高质量发展的努力方向,强信心、稳预期,强产业、增效益,强动力、添活力,强保障、守底线,强民生、促稳定,奋力加快“六个春城”建设,努力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昆明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完成省下达目标。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认真贯彻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五个必须”“三个统筹”的重要要求,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干了就要干出成效,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持续壮大“三大经济”,加快市场化、产业化、法治化、生态化、数字化进程,着力守底线、稳支撑、增动力、上台阶,高质量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统筹推进工业强市、贸易富市、旅游兴市、金融活市,在“8+N”重点产业链建设上持续发力、精耕细作,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支撑。
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聚焦兴实体、强制造、抓创新、育集群、促融合,实施“四大工程”,努力在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实施存量优化工程,启动工业技改、技术创新项目100个,推动化工、冶金、非烟轻工、烟草及配套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施增量优质工程,加快云南裕能(二期)、环宇智能科技产业园等50个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力争先导新材料、旭合光伏等30个重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确保工业投资增长15%。发展壮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对全市工业形成有力支撑。实施前瞻布局工程,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示范,承接人工智能产业转移。超前谋划布局生命科学、新型储能、智能交通等未来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实施数字赋能工程,做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聚焦化学新材料等5个试点细分行业,打造市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1个,培育10户市级以上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120户中小企业达到数字化测评二级水平以上,中小企业上云数达3000户。加快算力中心建设,引进算力相关企业3户以上,拓展“算力+”行业应用10个以上,确保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增长10%以上。
扩容升级现代服务业。推动物流产业转型升级,推进3个国家级物流枢纽建设,实施18个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重点项目,大力发展跨境物流、冷链物流、智慧物流等,确保现代物流业总收入达3500亿元。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确保金融业增加值增长5%左右。打造“金融驿站”不少于38个,力争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000亿元以上,“三农”贷款余额达到5000亿元以上,绿色信贷余额达到3000亿元以上。加大上市企业培育力度,力争上市挂牌企业突破180家。稳步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推广应用。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打造“会展之都”。深入实施旅游兴市“七大行动”,确保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收入均增长10%。推动总部(楼宇)经济提质升级,打造特色楼宇集群,新增总部企业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