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抓好2023年工作,打赢“七大战役”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达川建区十周年,更是“后疫情时代”社会全面恢复期、提升发展质效机遇期。我们要顺应大势、抢抓机遇,坚定发展决心、提振市场信心、增添干事雄心,在干中争取支持、在干中抢占先机,在突围中求突破、在变局中开新局。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市第五次党代会、市委五届五次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落实区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各项决策部署,聚焦“一地一区”发展定位,突出“重塑产业、更新城市”首要任务,坚持“奋进达川、先行示范”工作基调,坚定“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中优西进、南联东融”发展路径,构建“一核两区六组团”战略布局,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达川篇章,为奋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2023年,全区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力争8.5%;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5%,力争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力争9%;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5%,力争1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力争1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力争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力争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力争1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趋势基本一致;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在全市第一方阵。
(一)聚力打好市场信心提升战,主攻投资、深挖内需
扩大有效投资。抢抓国省政策“窗口期”,紧盯新基建、新消费、公共卫生等领域,谋划储备项目150个、总投资超600亿元,争取100个项目纳入中省市“盘子”,确保向上争取和融资资金突破百亿大关、居全市前列。加快实施273个“四个一批”重点项目,开工65个、竣工79个,拉动固定资产投资240亿元以上。推进项目审批建设全过程效率革命,实行“红黄绿码”全程在线监管,审批事项办结时间再压缩50%以上。
提振消费活力。开展消费升级行动,举办车展、房交会、家电展销会等活动,促进文旅消费、大宗消费、重点消费扩面增量,拉动销售额增长超40%,确保社消零增速居全市第一。实施“一线品牌在达首店建设计划”,壮大升华广场、奥莱购物广场等商圈,打造高端品牌集聚地、消费购物首选地。加快阳光耍都、好吃街等传统街区改造升级,培育夜间经济、网红经济、美食经济。
稳住市场主体。用好稳经济增长“40条”措施,推进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直达惠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17],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实施企业成长助力行动,新增市场主体6500家、“四上一新”[18]企业90家以上,确保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8%以上。深化“达川代办”,开展“区级领导企业接待日”活动,推进“一件事一次办”省级创新试点。
(二)聚力打好实体经济突围战,做强平台、做大能级
推动制造强区。聚焦“2+1”产业体系[19],推进延链、补链、强链,招引入驻标准厂房企业10家,培育数字经济转型发展示范企业3家、规上工业企业10家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110亿元以上。竣工工业项目6个、加快推进12个、升级改造10个,确保完成工业投资32亿元、技改投资15亿元。深化与十九冶合作,开工园区周转房、金碑大道、昌顺路,建成永兴大道南延线、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二期,完成标准厂房12万平方米主体工程。实施铁山产业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攻坚行动,启动丘区小型农机装备产业园核心区、“双石”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道路和供水设施建设。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实现“弹性年期出让”或“租赁”土地“零突破”。
推动服务业提能。完成“个转企”150户、“小升规”100家,培育营业额亿元龙头企业10家以上。争创“全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推动升华名品集聚、创省级“绿色商场”,提升奥莱购物广场知名度,改造时代天城批发市场,壮大都市商圈。优化杨柳商贸集聚区业态,实施汽车销售转型升级行动,加快智慧物流总部基地建设,投用达州本地生活创新产业园、万达开直播电商孵化园,争取达州市电子商务产业园落户达川,培育国家3A级物流企业1家以上,实现年销售额260亿元。开业巴渠美食街,实现入驻商家100家,确保三里坪商旅集聚区年销售额超20亿元。发挥行业协会引领作用,一业一策、一企一策促进服务业品牌化、特色化发展。引进金融机构1家以上,实现存贷比保持全市第一。开工建设石桥古镇游客中心,培育天府旅游名镇2个、名村3个、度假乡村1个以上,打造“多彩乡村”旅游品牌。
推动农业做优。牢牢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全面落实田长制,整治撂荒地2.5万亩,确保粮食播面、产量分别稳定在134万亩、54万吨以上,农业产值增速居全市第一。大力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扩建川东北育苗中心,优质稻推广率达95%以上。围绕“3+3+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四子同兴”工程,提升乌梅、花椒等特色产业基地,壮大双庙、大堰蔬菜基地,确保蔬菜产量达80万吨以上。打造生猪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培育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1家,确保年出栏生猪83万头以上。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1家,创建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个。新增“两品一标”[20]农产品4个。加快打造“1+4+10+N”现代农业园区[21],启动“双石”粮经复合园区建设,提升巴河百里晚熟柑橘产业带,建成“南大万”10万亩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创建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各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