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好“产业强市”答卷,着力打造“146”现代产业体系。以建设绿色经济发展示范市为目标,聚焦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园区经济,全面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市场主体倍增等系列三年行动,逐步完成“146”产业布局。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汇集,建立健全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体系,整合优化税费、用地、厂房租赁等各类优惠政策,持续开展“腾笼换鸟”,大力开展招大引强,建设产业集聚新高地,着力打造一个百亿级产业园区。全力推动资源经济发展,加快原材料产地优势、人文地理优势向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转化,采取多主体参与模式,用好光、热、水、土、矿产、农特产品等资源,招引一批“链主”企业,延长上下游产业链条,着力打造现代食品加工、文旅康养、绿色能源、有色金属四个百亿元产业集群。聚焦现有产业基础,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着力打造特色农业、服装纺织、电子设备、建材加工、进出口贸易、现代物流六个十亿元产业,推动全市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二)做好“特色兴农”答卷,推动热区农业高质量发展。以产业振兴为突破口,夯实乡村振兴示范市建设基础。坚决扛起“全国产粮大县”的责任和担当,稳定提升水稻、玉米等主粮供应能力,积极发展冬马铃薯、豆类等特色粮食作物,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加快粮食、蔗糖、茶叶、果蔬、烟草、蚕桑、咖啡、肉牛、特色林产业等重点产业规模化发展,推动加工业、服务业增值。聚焦优势产业、优势单品、优势区域,因地制宜做优做强鲜食玉米、蓝莓、坚果、铁皮石斛等市域主导产业,努力建设一批相对集中连片的特色产业基地。推进热区特色农业现代化,从抓产品到抓产业、抓生产到抓链条、抓环节到抓体系转变,积极打造全国知名大健康食品供应基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强化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着力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可追溯体系,促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发展。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大力培育和保护农业品牌精品,积极拓展农特产品市场空间,让农业品牌更具竞争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实现“种得好”和“卖得好”相统一,不断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三)做好“彰文兴旅” 答卷,推动州府形象“蝶变升级”。持续推进宜居宜业生态田园示范市建设,统筹政府、市场、社会力量,扎实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绿化美化、旅游品质提升等行动。坚持规划引领、循序渐进、节约高效,全面推进城市更新,用足用活用好各类政策性金融工具,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因地制宜谋划实施一批发展所需、民心所向的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充分发挥城区水资源优势,以板过河滨河公园为突破口,逐步启动城区6条河道及沿线功能修复更新,打造滨河生态公园、沿河步行休闲经济业态,实现水清岸绿、景美业兴,做到还河于民。坚持“+旅游”“旅游+”发展理念,全面巩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推动乡村旅游、民宿酒店、A级景区创建与冬训基地建设融合发展。加大文物保护修复、民间史料发掘、非遗传承保护、民族餐饮美食开发力度,厚植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抗战文化内涵,努力实现“黎明之城·心之所向”。
(四)做好“开放兴边”答卷,聚力打造内联外通新高地。聚焦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示范市发展定位,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城镇+口岸+产业+物流”的发展思路,全力保障铁路、高速公路和机场的建设运营,努力打造多城联动、贯穿城乡、服务全国全省全州的综合交通枢纽。抓好境内与境外运输通道的贯通衔接,强化边贸仓储、物流集散、落地加工、跨境电商等要素支撑,积极争取芒海通道升格为口岸,不断拓展进出口商品种类,着力打造外向型现代产业集群。加强与缅在农业、医疗、教育、文化、展会、论坛、人力资源等领域交流合作,支持民间友好交流交往,不断深化两国民众胞波友谊。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跨省通办”,努力破除制约市场主体发展的各类障碍和壁垒,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渠道,强化民营企业纾困帮扶力度,打响“芒市效率”“芒市服务”“芒市诚信”营商环境品牌。
(五)做好“民生保障”答卷,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公共财政优先投入民生事业,全力化解民生历史欠账。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大力支持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着力构建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有效保护农民工友以及外卖骑手、快递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就业群体合法权益。落实全民参保计划,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社会救助更加精准、及时、暖心。实施教育质量提升行动,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化、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优质化、职业教育实用化、民办教育规范化发展,下大力气缓解幼儿园、中小学学位供给不足等突出问题。全力推进医防融合发展,努力实现乡镇卫生院全面达到国家推荐标准,县域就诊率达95%以上。积极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大力发展养老、托育服务。加快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确保成功创建为国家文明城市。
(六)做好“社会治理”答卷,坚决守护长治久安局面。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持续增强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调解机制,规范和加强新时代信访工作,建立健全数字化“全科网格”,推动社会治理服务重心下移,构建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工作格局。压紧压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专项整治,防范和遏制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加强各领域风险防控,牢牢守住“不爆雷、不断链、不发生重大风险事件”的底线。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决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拓展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长效机制,完善用好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坚决守好国门、管好边境、筑好防线。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扎实打好第五轮禁毒和防艾人民战争,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持续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努力提升广大群众安全感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