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行河(湖)长、林长制。巩固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及岸线保护工作,持续开展清河行动、规范化常态化推进河湖“清四乱”。坚定不移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落实工业原料林20万亩,探索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实施森林抚育1万亩,全面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反馈问题整改;推动云南墨江国家森林自然公园森林康养基地、水之灵茶业庄园森林康养人家等试点建设。实施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建成1个以上绿美乡镇、2个省级绿美村庄。主动研究国家双碳战略,全力争取政策资金支持,探索碳交易。实施低碳示范创建工程,将墨江县民族学校和回归社区分别创建为低碳示范学校和低碳示范社区。
(六)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倾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我们将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优质均衡、覆盖全体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改善生活品质,形成共建共享的民生发展新格局。
不断提效财政服务保障。深入开展财源建设工作,强化收入征管,加大综合治税力度;严格非税收入管理,加大土地出让力度,出让国有建设用地200亩以上、工业用地100亩以上;加强土地管理和开发利用,完成耕地占补平衡项目5500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2000亩。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保持必要财政支出强度,全力保障“三保”支出。拓宽融资渠道,抓实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作为基建发力的重点,积极争取专项债券等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助力稳住经济大盘,实现扩大有效投资、带动就业、促进消费的综合效应。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深化“银政企”交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不断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推进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和急难社会救助提标增效,持续加强孤儿、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社会保障,保持社会救助兜底政策总体稳定。稳步推进殡葬改革,强化殡葬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县城公墓一期工程,增加墓穴1200个,建成3个乡镇级公益性公墓。推进县中心敬老院“公建民营”试点项目,实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农村养老互助站建设项目。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突出的位置,统筹抓好农民工、退役军人、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落实好职业技能培训,城镇新增就业1500人以上。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落实社会保障精细化管理,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持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全面开展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述评考”“县管校聘”等改革举措,确保改革见真章、见成效。整合最优资源、制定最优政策,大力引进教育教学高质量人才“办优墨江一中”;用活用好优师计划、特岗计划、紧缺人才引进、社会招聘等教师补充机制,创新教师队伍培养模式;严格“备、讲、批、辅、考”等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突出“高效、高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持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健全“控辍保学联防联控联保”工作机制;积极探索“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县城或较大乡镇集中、小学向集镇或规模较大行政村集中”“分学段办学”“集团化办学”模式,逐步调整优化学校布局,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不断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全力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组织开展百场“送戏下乡”和百场“非遗四进”活动,在街道、广场、场馆、景区景点、村(社区)等区域,形成一批融合图书阅读、文化娱乐等服务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主城区和中心镇“15分钟文化圈”、一般乡镇“20分钟文化圈”。合理提升景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塑造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绿美环境,建成3个绿美景区;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争取实施5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举办全县民族运动会,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不断推进健康墨江建设。深入推进管理、服务、责任、利益“四位一体”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协同推进人事薪酬、城乡居民医保资金打包付费、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等改革,整合优化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提升县域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争创国家级推荐标准乡镇卫生院1个、省级甲等乡镇卫生院3个,完成县妇幼保健院能力达标,推动城乡医疗卫生均衡发展。完成县人民医院分院项目建设,争取县人民医院内科大楼、县疾控中心迁建项目开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扩容。深入实施医保全民参保计划,健全完善医疗保障基金监管机制。接续推进爱国卫生运动,统筹推进健康县城建设与国家卫生县创建。持续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全力打好第五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提高母婴安全保障水平,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提升疾病防控和救治能力,因时因势优化完善疫情防控措施,落细落实国家“乙类乙管”总体方案,着力保健康、防重症,筑牢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坚固屏障。
(七)坚持团结互助、同心同力,合力筑牢民族团结基石
我们将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创美好未来。深入实施“枝繁干壮”工程,着力抓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民族地区文化惠民、民族文化精品等专项工作,完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2个。深入实施“石榴红工程”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实施好少数民族发展项目,争取创建一批市级、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成功申报一批省级、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高标准争创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深入实施“润土培根”工程,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充分发挥宗教干事作用,掌握宗教工作主动权,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