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聚焦发展环境优化,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强化数字化变革引领。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完善数字北碚云平台等智能集约基础支撑平台,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打造协同高效的数字化履职能力体系。丰富拓展应用场景,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新图景。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促进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和商业数据开发利用,增强数据安全预警和溯源能力。以数字化变革引领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推进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扎实推进示范试点。持续开展“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专项工作,继续做好“民企评部门”、全覆盖走访服务,争创全国民营经济联系点城市。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建设水电气讯等“一站式”服务平台,优化完善数字化金融服务平台,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推进建设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大力弘扬卢作孚企业家精神,建设高素质企业家队伍,支持企业家以恒心办恒业,打造亲清政商关系典范区。
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深化自贸区北碚板块建设,主动融入川渝自贸区协同开放,深入开展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加快推进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仪器仪表)建设。深度参与中国(重庆)—新加坡全领域合作,加快建设重庆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展示区。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支持引导企业稳订单、拓市场,力争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实际使用外资1亿美元以上。
深入推进协同合作。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双核联动,探索推动与成都天府新区交流合作。扩大合作成效,推动与绵阳共建成渝工业互联网一体化示范项目,联动巴中共促特色文旅资源开发,推进与广安合作打造民营经济协同发展示范区。持续做好与巫山对口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五)聚焦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发展。
巩固“三农”工作基础。守牢耕地保护红线,确保耕地保有量基本稳定,质量逐步提升。守好粮食安全底线,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持续推进万亩现代粮油产业示范区建设,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000亩,确保全年粮食生产面积不低于13.7万亩、产量不低于4.5万吨,蔬菜种植面积不低于12.6万亩、产量不低于19.3万吨,生猪出栏量4万头以上。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深化产业、就业、科技帮扶,不断提高脱贫人口收入水平。
优化升级农业产业。持续推进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花木)建设,新增蜡梅种植面积2000亩,建成运营静观花木产业谷项目(一期)。发挥国家区域性柑橘良种繁育基地优势,培育转化柑橘新品种1-2个,推动蜡梅、魔芋等良种繁育。建成投产西大魔芋生产线,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新增“好品碚出”产品5个。
加快建设和美乡村。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创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3个。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新(改)建“四好农村路”80公里、入户便道70公里,安装农村道路“生命防护栏”30公里,新建农村饮水管网30公里。加快建设市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开展全市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融合发展试点,打造试点村5个。
(六)聚焦功能品质完善,加速城市更新提升。
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深化“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和中心城区“四山”保护提升,增加城市公共休闲空间。提速推进卢作孚纪念集群等5个城市更新试点示范项目,实施城市缓堵促畅工程,新增过街天桥2座,建成山城步道10公里,改造城市道路50公里,打通城市未贯通道路4条,加密接驳公交、小巷公交,加快建设公共停车位、充电桩、公厕、劳动者港湾等基础设施。实施城市绿荫工程,新增绿地50万平方米。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深化城市综合管理巡查,强化建筑垃圾和违法建设监管,打造干净、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社区治理能力,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社区公共服务目录和志愿服务体系,关心关爱社区工作者,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增强城市安全韧性,常态化推动城市体检,加快更新改造城市燃气、雨污管网等设施,加固补齐防洪排涝设施,启动城市路桥隧设施安全整治三年行动。全面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
传承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和活化利用“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旧址群”、复旦大学旧址陈列馆、四世同堂纪念馆、王朴烈士纪念馆等文博场馆,做靓“百馆之城”。建设“可阅读的城市”,打造东阳展会一条街、卢作孚民营经济示范小镇等特色文化街区,加快呈现城市精神交流展示区。建好中国西部(重庆)乡村振兴研究院,打造全国乡村建设文化中心,高水平构建生态人文研学体系。
(七)聚焦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统筹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推进“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加快修复缙云山受损森林生态,完成营造林4600亩。全面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严格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深入挖掘气候、环境、生态等综合优势,争创“中国天然氧吧”。稳步推进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生态修复。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开展工业、扬尘、交通等领域综合治理,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在中心城区保持领先。深化河长制工作,分类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强化梁滩河等流域生态治理,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开展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提升土壤环境质量。抓好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守住环境安全底线。
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探索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倡导绿色消费,强化绿色创建,推动能耗管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支持银行推出排污权抵押、碳资产质押等产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加快推进环缙云山生态建设及生态产业化EOD试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