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争取实现更好结果,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区金库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5%,城乡居民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增长快于经济增长,节能减排降碳等指标完成市级下达目标任务。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聚焦经济提质增效,不断激发市场活力。
优化拓展投资。强化基础设施投资,加快推进渝西高铁、成渝中线高铁、渝武高速复线、渝遂高速复线、璧山七塘至合川草街高速等12个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加大工业投资,全力推进康宁玻璃前段熔炉、川仪智能调节阀数字化工厂等9个重点工业项目。激活民间投资,发布城市机会清单,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产业、基础设施补短板和科技创新项目建设。稳定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推动“保交楼、稳民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推动消费提振。开展“爱尚北碚”等消费促进活动,支持餐饮、商超、文化、旅游等消费业态恢复发展。改善消费条件,深化商文旅体示范试点城市和商业体系建设,加快龙湖蔡家天街建设,推动中南大有境、吾悦广场建成开业。丰富消费场景,培育电商直播等新型消费,壮大美食、民宿等特色消费。释放消费潜力,促进发展养老服务、新能源汽车、住房改善等生活需求消费,积极发展生态康养、夜间经济、数字旅游等休闲体验消费。
壮大市场主体。支持企业协同发展,建设企业供需对接平台,引导大中小、上下游、产供销企业有效衔接。推动国资国企发展,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做实做优专业化公司,稳步提升国有资本回报率。健全“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梯度培育机制,新发展市场主体13500户,培育专精特新企业20家。实施企业上市“沃土计划”,支持国贵赛车科技、广仁铁塔等企业上市发展。
强化招商选资。开展资本招商,建好用好“产科金”服务平台,通过投资引进项目。开展场景招商,创造和挖掘项目应用场景,推动以市场换项目。开展生态招商,加快重点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开展平台招商,依托园区平台,借力行业商协会等第三方机构,拓展优质项目招引渠道。开展协同招商,深化市区联动,积极争取全市重大项目落户。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0个,到位资金100亿元以上,落地开工率达50%以上。
(二)聚焦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多点支撑格局。
优化区域产业布局。蔡家智慧新城,加快发展电驱系统、车端网联等关键零部件产品,力争汽车产业产值增长20%。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加快发展智能传感器及上下游产业,力争智能传感器产业产值增长10%以上。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力争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增长8%。缙云山片区,高质量做好综合提升“后半篇文章”,深度打造“一中心、四片区”,加快建设“世界级的缙云山、国际级的温泉谷”。嘉陵江以东片区,集中连片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建设碚东绿道27.4公里,加快构建“快进慢游”交通网络,力争乡村休闲旅游收入增长10%。
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发展仪器仪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特色产业,联动川仪、重材院打造国家级高端仪器产业创新基地,支持京东方等电子信息企业向智能终端、消费电子等方向延伸,支持力帆科技等整车级零部件配套企业拓展转型,支持神驰机电等装备企业发展先进智能产品。加快培育新一代人工智能、新能源及新型储能等前沿产业,积极创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示范区。强化产业基础再造,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高标准建设东阳国际陆港物流园。
壮大数字经济规模。深入落实“满天星”行动计划,依托重庆市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园等平台,推进实施重庆市智慧湾区工业互联网半岛项目,培育引进一批工业软件、数字内容等软信企业。持续推进顺多利等“小网生态”试点项目,建成投用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重庆分中心(一期),优化完善“芯屏端核网”全产业链、“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争创市级工业互联网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示范区,力争数字经济制造业产值增长12%。
(三)聚焦发展动能培育,打造高效科创体系。
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做优做强环西南大学创新生态圈,提速建设西南大学科学中心。推进组建北碚现代产业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加快建设关键技术中试熟化平台,搭建智能传感器公共检验检测平台。新增市级科技创新平台2个以上。
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80家、市级科技型企业突破3200家,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深化校地院地合作,发挥在碚高校、科研院所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努力在智能科技、生命科技、低碳科技等前沿领域,形成更多引领性成果。
营造高品质创新生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落实科技评价、科技激励、青年科技人员减负等改革举措。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着力推进高价值专利培育,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科技金融支撑,优化完善“种子、天使、风险”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深入实施新时代“三千名流”一揽子计划,探索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精准引育产业技术、企业管理等领域急需紧缺人才,扎实做好人才服务保障。持续实施“科技顾问兴园区、科技专员兴企业、科技特派员兴乡村”计划,充分发挥科技人才“赋智”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