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云南省)昆明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2月4日)

  促进贸易持续稳定增长。推动贸易强市,实施贸易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深入实施中老铁路沿线开发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对接RCEP规则,用好国家支持政策,推动贸易扩量提质。加快商贸服务型、昆明—磨憨陆港型(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推进王家营、安宁桃花村、空港等片区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昆明国际陆港。积极引进国际货代、加工贸易、外贸综合服务等市场主体。大力发展口岸经济,打好沿边和跨境“两张牌”,积极发展转口贸易、跨境贸易、服务贸易,力争跨境电商贸易额达25亿元、服务贸易总额达40亿元,努力把“四区”建设成为开放度更高、便利化更优的创新辐射极。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定不移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积极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深入开展“三个听取”“实体经济服务季”“千人访千企”等活动,落实落细减税降费和助企惠企政策,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行动,让市场主体多起来、活起来、大起来、强起来,净增市场主体18万户以上,新增“四上”企业700户以上。

  (二)在促进产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坚持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方向,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益,打造全省资源经济发展的示范和样板。启动实施产业强市三年行动,巩固大抓产业、主攻工业的良好态势,推动“8+N”重点产业链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努力建设“产业高地、实力春城”。

  加快工业振兴步伐。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决打好工业发展三年攻坚战,持续抓好工业投资倍增,以工业大突破带动昆明大发展,以工业强支撑昆明强。重塑传统产业新优势,加快西南铜业异地搬迁、云南黄金产业园等30个重点项目建设,力争昆明德和食品智造基地(一期)、国际新材料包装产业园等20个项目建成投产。全力支持重点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持续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和市场份额,确保4个传统产业产值达3400亿元。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康乐卫士重组疫苗基地、天安化工电池新材料等40个重点项目建设,力争云煤能源转型升级、创新疫苗研发及产业化集群建设(一期)等30个项目建成投产。力争工业和信息化投资增长24.5%,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20%以上。

  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出台针对性更强的措施,推动服务业经济提质增效。繁荣文化产业,持续打造创意昆明、金茶花等文化活动品牌,深化国际文化合作。推进旅游兴市,抓住旅游复苏有利时机,实施“引客入昆”,积极发展房车露营、康养度假、体育旅游、户外运动、民宿等新产品、新业态,擦亮昆明旅游的“金字招牌”,新创建5个A级景区、2个省级旅游品牌,确保全市接待游客不低于2.78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增长25%。持续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新增8户总部企业。推进金融活市,实施金融机构招引培育工程,推进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建设,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深入推进企业上市倍增工作,力争上市挂牌企业数突破100家。争取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突破1000亿元,三农贷款余额达到5000亿元,绿色信贷余额突破3000亿元。

  培育壮大数字经济。紧紧围绕“资源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三条主线,实施数字经济“七大示范工程”(智能终端产业园建设、“上云用数赋智”、产业数字化转型、智慧城市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应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数据治理与流通七大示范工程),加快云南区块链中心、云南数字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园区建设,深入推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链条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加快建设昆明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发展,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确保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达900亿元、增长20%。

  推动园区经济全面振兴。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进一步优化园区规划布局、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科学合理确定园区主导产业。加快补齐园区基础配套短板,提升配套服务水平。积极开展“亩均论英雄”评价,推行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健全低效用地退出机制,加大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提高园区投资强度、经济密度、投入产出率,充分发挥园区经济增长“发动机”作用。

  (三)在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上展现新作为。坚持把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创新、科技、人才上,持续推进教育强市、科技强市、人才强市,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大教育投入,确保做到“两个只增不减”。深入实施“十百千”名师培育工程和“银龄讲学”计划,引进名师、名长70名。新增省一级示范幼儿园2所、一级高(完)中2所,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保持在99%、97%、98%以上,积极创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改善学前教育结构,力争学前公费学位占比达54%以上。深入实施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管理,新增7个教育集团。巩固“双减”“双升”成果,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着力破解县域高中发展瓶颈,整体提升高中教育质量,力争进入西部省会前列。积极推进职业院校“双高”“双优”创建,大力推动职业教育与园区建设协同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让每个孩子拥有光明的未来。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入落实科技三年攻坚,全面推进省市一体化协同创新,围绕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项目10项以上。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新认定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600户,国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户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0家以上。加快各类创新平台能级提升,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5家以上、院士专家工作站15个。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加速科技服务资源优化集聚,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76亿元。持续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确保R&D经费投入强度达1.8%。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xn/504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