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持续推动消费扩容提质。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认真落实收入保障计划,解决好重点群体就业问题,确保城镇新增就业61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推进新消费三年行动方案,开展各类消费促进活动,积极培育定制消费、户外消费、体验消费等新消费模式,力争实现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70%以上、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140万平方米以上;加强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健全消费者维权法律体系,坚决杜绝假冒伪劣、霸王条款的“消费坑”。持续保持投资稳定增长。围绕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重大民生、“两新一重”[33]等领域,突出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强弱项,科学谋划、动态优化储备项目库,争取更多项目进盘子、入笼子,力争到位项目资金50亿元以上;坚持投资总驱动、项目总抓手,启动川晶科技二期、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等项目建设,推进临江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南充国际会展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完成物流园东南面环线道路、市民服务中心改造工程等项目建设,力争133个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260亿元以上。持续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系列措施,健全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及时兑现减税降费政策;严格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推进“多证合一”,实施“证照分离”,实现“双随机、一公开”[34]监管全覆盖;支持10家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新发展各类市场主体3000户以上,力争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140亿元以上。
——持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统筹抓好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实体化转型;纵深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抓好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做好以片区为单元的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做深做实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健全区乡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持续推动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继续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有效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紧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聚焦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和高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持续发起“春夏秋冬”四季攻势,力争实现新签约项目不少于28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0个)、引进到位资金不低于86亿元;深入落实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发挥保税物流中心(B型)平台作用,推进国际班列常态化运营,有序推进综合保税区创建前期工作。全面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抢抓四川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机遇,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与四川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实现深度合作,支持培育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争创全国科普示范县,新引进硕士及以上人才150人以上,新申请发明专利15件以上,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4家以上,力争实现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7亿元以上。
——全面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推进片区综合开发。加快龙门新城、会展新城、空港新城、金融新城、丝绸新城、电子新城开发建设,科学编制控制性详规和城市设计,有序推进合伙人招引工作,力争“六大新城”19个项目完成年度投资36亿元以上。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全面启动城镇污水治理两年攻坚行动,深入开展城市既有住宅增设电梯新三年计划,重点抓好城中村改造、老旧小区改造、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完善智慧停车场、5G基站、加油加气站及充电桩等功能配套,力争完成老旧小区改造7744户;按照建设畅通城市、清爽城市、文明城市、生态城市、智慧城市的要求,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责任体系”,推广“社区城管”网格管理模式,启动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建设,持续开展“十大乱象”整治,不断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常态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把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底线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和现有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产业就业促进增收、扶贫资产运营管理、涉贫风险隐患防范化解等机制,促进已脱贫人口稳定增收致富;加快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大力开展乡村建设行动,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扎实推进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力争村庄生活垃圾治理率100%、农村污水处理覆盖率70%以上、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93.4%以上,新创建省市乡村振兴先进乡镇1个以上、示范村4个以上;做好“百镇建设专项行动”[35]“百镇建设扩面增量”[36]试点建设工作,推动东观镇创建省级中心镇。
——切实改善群众生活品质。不断优化生态环境。紧盯中省市系列环保督察反馈问题、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加快推进“补短板”项目建设;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确保城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不低于89.9%;持续推进水环境治理,严格履行河(湖)长制责任,确保小流域断面水质全面达标;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不断强化土壤污染修复;有序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37],有效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深入开展高质量国土绿化行动,大力推行林长制,扎实抓好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力争森林覆盖率提升至34.68%。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坚持财政资金优先保障、预算支出优先安排、新增财力优先投入,认真办好30件民生实事,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比重稳定在65%以上;落实“菜篮子”区长负责制,做好农产品保供稳价工作;加强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面实现社会保险业务一网通办;推进医保应保尽保,抓好养老服务、退役军人事务、农民工保障服务等工作;推动基本生活救助制度与专项救助制度有效衔接,做好重病患者、困境儿童、重度残疾人、农村“三留守”[38]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助,坚决兜牢民生底线。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严格落实“双减”[39]政策,深入推进“三名工程”[40],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餐计划,完成高坪七小望城校区、江东实验小学东方校区、职教中心二期等项目建设,持续整治“大班额”问题,促进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推进全民健身中心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卫生健康事业,抓好慢病防治、艾滋病防治、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支持市中心医院江东院区、区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发展,完成孕产妇儿童传染病治疗中心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一批文化驿站、文化广场、城市书房,推进区图书馆“国家一级馆”申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