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民增收。拓宽增收渠道,健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就业带动等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个,产业带动面提高2个百分点;支持农村电商发展,打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最后一公里”,力争农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10亿元。盘活资源资产,完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稳妥流转,实现土地流转率增加3%。壮大集体经济,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改革试点,建立健全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收入增加10%。实施新农人计划,加快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培训基地,发掘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乡村工匠,鼓励发展创意农业、乡村旅游等业态,实现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0%,让农民日子“富”起来。
四、聚焦打造成渝“后花园”,推动城乡面貌增“颜”提“质”
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峨眉实现换道超车的重大机遇。统筹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城市的颜值和气质,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加快推动“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
——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市交通设施,建成成昆复线峨米段,加快建设乐西高速等对外通道,尽快启动峨眉山通用机场建设,力争天府新区经眉山高速、渝自雅城际铁路连接峨眉,着力构建“骨架完善、外畅内联”的交通体系。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加快打通滨河路、符汶路等“断头路”,改造老旧小区188个,新建停车场2个。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满足群众多元住房需求,让“住在峨眉”成为品质生活的代名词。
——丰富城市内涵。统筹中心城区与集镇一体发展,加快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安全保障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携手市中区、五通桥区、沙湾区同城化、组团化发展。深挖城市文脉,保护开发大庙飞来殿、故宫文物南迁等文化遗产;打造一批街景小品、口袋公园等城市文化微景观,包装一批“峨眉符号”,植入特色文化元素、镶嵌峨眉形象标识,充分展现城市魅力、彰显峨眉特色。塑造文明形象,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打造“人人都是文明使者”城市品牌,让文明风气成为峨眉亮丽名片。
——厚植生态基底。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以青山为底、绿水为脉,塑造山水呼应、环境优美的公园城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销号。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持续整治乐九工业园区扬尘污染,力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1天以上;压实河(湖)长制,确保主要河流出水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推进美丽河湖建设,严格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持续深化“绿秀峨眉”行动,争创“中国天然氧吧”。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入共享单车,探索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绿色建筑,让绿色成为峨眉高质量发展的动人色彩。
五、聚焦改革开放,推动发展活力充分释放
把改革开放作为抢抓先机的关键一招。坚持内靠改革、外靠开放,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着力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打造区域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系统推进重点改革。统筹推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划分4个乡镇级片区和15个村级片区,重点培育符溪镇、高桥镇、九里镇、双福镇、龙池镇等乡镇争创全国百强镇,城镇化率提升至60.6%。纵深推进县域集成改革试点和县级市改革,主动承接下放权力,推动改革落地见效。试点推进乡镇(街道)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下放责任、资源、权力到基层。统筹推进要素市场改革,引导土地、资金、技术等关键要素资源集聚优化,加快清理盘活低效闲置用地。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企实体化转型,提升国企盈利能力,力争市属国企资产规模突破400亿元。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水平,提供“24小时不打烊”政务服务,精简审批程序、压减办理时限,拓展“跨省通办”“川渝通办”业务功能和范围。完善镇村便民服务体系,实现“综合窗口”全覆盖,推动“一网、一门、一次”[12]服务提质扩面。构建公平环境,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保障各类企业平等获得生产要素和政策支持,力争新增市场主体4000户以上。营造发展环境,全面落实减税降费,落地各项扶持政策,着力营造亲和清明的一流营商环境。
——全面深化开放合作。扩大“朋友圈”,积极参与巴蜀文旅走廊建设,深化巴蜀地区世界遗产联盟、“大峨眉”文旅发展联盟[13]、山岳旅游联盟[14]、三山联盟[15]等沟通合作,推进客源互送、优势互补。打好“会展牌”,开展好百场文旅主题消费活动,高质量承办第九届旅博会、第二届峨眉山康养论坛等展会活动,筹办“大峨眉”文旅发展联盟2022年会,着力打造成渝地区会展名城。建强“招商队”,试点驻外招商,积极引进中粮悦活、帝亚吉欧、北京同仁堂等一批500强龙头企业、知名一线品牌,完成项目签约170亿元、引进市外内资105亿元。
六、聚焦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蛋糕”要做大做好,也要切好分好。坚持民生为要,以解决“急难愁盼”民生问题为落脚点,努力让民生工作更有“温度”,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兜住民生底线。继续实施重点领域对标补短行动,民生资金投入占一般预算支出的65%以上。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落实就业优先政策,优化就业创业服务,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多渠道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加快符汶、城南等安置点建设,安置拆迁群众4470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市老年养护院,力争养老机构社会化运营床位不低于40%;完善社会低收入群体、特困群体救助体系,把人文关怀落实到民生的每一个细微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