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2月16日)

  (二)深入实施创新改革赋能行动,加快建设三创并举活力迸发的美好温江。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全面提升城市创新位势。

  以更大力度推动科技创新。争取更多国家实验室和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落地,打造临床前药效学动物实验、中药种质资源等共享服务平台,建成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四川分中心、生物靶向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创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构建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探索“一校多园”“多校一园”模式,打造高校联合办公空间,促进跨学科、跨领域交流合作。建成投运电子科技大学“三医+AI”科技园、西南财经大学创新创业园、四川农业大学科技园等,支持中医大健康谷创建国家大学科技园,推动上海交通大学(成都)生物医药创新中心、中科院服务机器人研究院等落地转化。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积极引进“两向”创新型企业,支持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加大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示范应用。形成“政策+股权+债权”的多元化科技政策支持体系,投运中国(成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发挥中专隆天电子围栏等项目示范效应,形成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聚集科技型中小企业400家、高新技术企业350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超20件。

  以更大力度支持人才创业。秉持“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深入实施“金温江”骄子计划,塑造“鱼凫英才荟”“温江工匠”等品牌,探索高校院所、龙头企业“订单式”人才储备供应机制,构建顶尖人才引领、紧缺人才补位、基础人才支撑的产业人才体系。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加大柔性用才、项目引才力度,以“带土移植”方式引进项目、团队和技术。强化用人单位评价主体地位,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从“塔尖”到“塔基”的全方位人才服务保障,实施人才后顾无忧计划,探索人才“一站式”综合服务,让更多创业者成为温江“城市合伙人”。

  以更大力度推进环境创造。锐意改革创新,从市民和企业的角度出发,以部门的“难受”换取企业的舒服,以干部的“憋屈”换取市民和企业家的舒坦,用确定性的政务环境打造稳定公平可及的营商环境,做到无感审批、有感服务。向互联网要效率、向流程再造要效率、向简政放权要效率,争创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区。攻克一批运行中存在的难点工作,纵深推进工程建设领域行政审批改革,扩大承诺制、备案制适用范围,从“容缺”向“可缺”、从重审批向重监管服务转变,建设项目由住建部门在窗口统一接件、内部高效流转、后台限时办结、统一踏勘制证和技术服务。攻坚一批具有突破性的创新工作,凡是有审批权限的部门改革设立审批服务科,专人负责审批工作,一次查验、结果互认、全网通用,对企业年检、执业许可、资质认定等需要连续审批事项,提前一个月主动开展“提醒式服务”,未主动告知的“首违不罚”。搭建常态化政企即时交流平台,完善企业诉求快速处理工作机制,以企业成长为导向提供主动服务、精准服务。进一步降低政府采购市场交易成本,确保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做好一批具有领先性的重点工作,建立营商环境建设“找茬”机制,用“啄木鸟”精神找问题短板。设立“窗口事务官”,发布企业“高效办成一件事”清单,探索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改革试点和高频事项“无人干预自动审批”,塑造“一门、一窗、一网、一次”的“温馨办”政务服务名片。深入推进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以审批便利化、通关便利化为目标,强化扩权赋能、区域协同和制度创新,推进跨境通关绿色通道、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国际消费供给提升、涉外法律服务保障四大工程,打造协同改革新标杆。推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落地见效,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持续优化国有资本布局,高站位服务城市发展,促进国有资源向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行业集中、向产业链中高端集聚,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和市场活力。建立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资基金群,完善产业基金投资决策机制,消除区属国企不敢投的顾虑。打造1家千亿级资产国企和1家国有控股上市企业。

  2022年,重点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上规、规上企业升高的“双迈进”战略,实施种子、准独角兽、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80家,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50亿元。实施重大项目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5个。推进电子科技大学“三医+AI”科技园一期主体竣工,新增创新创业载体20万平方米以上。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0人(个)以上,高层次领军人才突破190名,引育产业技能人才1万名以上。新增人才公寓1.5万平方米、250套。创建国家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区,将“乙方”意识贯穿服务始终,实现政务服务事项智能办、一次办率100%。推进区、镇(街道)、村(社区)政务服务同标同质,便民服务事项就近办率90%以上。成立工程建设领域审批审查中心,搭建审批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开展“多评合一”“多测合一”,建立全流程帮办代办队伍,审批时限压缩到60个工作日内。集成发布一批市场主体期待的准入、准营、准办“负面清单+正面清单”。共建全省自贸协同改革先行区发展联盟,争取第四批省级管理事项下放。建立健全国企投资项目生成机制和适应国企高质量发展的监管机制,实现国企跨区域配置资源,积极参与中法中英等双边基金合作。

  (三)深入实施内外开放拓展行动,加快建设三域并进合作共赢的美好温江。主动融入“双循环”,在更高能级、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寻找参照系,构建立足区域、链接全球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协同格局。

  推动全地域开放。深化内涵式开放,搭建在温高校、重点企业、驻地部队等各类人才资源联动的交流平台,组建产学研联盟,打破信息孤岛、强化资源链接,“揭榜挂帅”推进重点产业领域基础研究、产品研发,实现互惠互利。深度挖掘本土品牌、文化传统、特色产业等资源禀赋开放潜力,打造“西行起点”等开放品牌。消除行政部门之间信息壁垒,引导公共资源和市场要素充分流动、合理集聚、优化配置,在更大范围促进产业聚集和协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xn/358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