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抓建设进度。全程跟进建设进度,及时精准做好服务,保障西渝高铁、“两桥一路”、750千伏输变电、月河快速干道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完成高井、长春二期等15个棚改项目征收任务。按照能早就早、能快则快、能开即开的原则,实行重点项目联合审批、特事特办、容缺办理,确保混合抽水蓄能、建民光伏发电等115个新上项目开工建设。建立投产项目清单,做好企业用工、设备调试、原材料运输等服务保障,促成雅成塑胶、生物饲料等50个项目建成投用。坚持区级领导包抓、干部实地服务、督查考核跟进,确保秦巴数字港、康兴恒源新居等152个区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20亿元。
强抓要素保障。坚持力量围着项目转,要素跟着项目走,实行包装引进、项目建设、投产运营全周期保障,推行项目选址、用地报批、登记发证全流程跟进,以优质服务保障项目高效建设。争取国家扩大投资、发放债券、扶持产业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支持力度,深化产业链主办行、金融惠企服务站、金融顾问制度,鼓励市场主体运用股权、发债、信贷等手段,着力破解企业融资难题。深入推进“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积极探索“标准地+承诺制”供应模式,建立低效产能退出机制,推进用地存量问题清零,加大旧宅腾退复垦力度,加速破解项目用地难题。
(二)创优营商环境,全力保障经济增长。深入实施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以市场评价为第一评价,以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优化政务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数字化”改革,着力推动政务服务集成化、标准化、便利化。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推广告知承诺、帮办代办、限时办结制度,推行窗口“综合服务”,深化镇村“便民服务”,全面使用“安新办”服务平台,努力让群众和企业办事少跑路。实施行政许可清单管理,推动业务流程再造,最大限度减环节、减成本、减时限、减材料,企业开办审批1个工作日办结、一般社会投资工程审批65个工作日以内完成。
优化招商环境。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周边城市经济圈,大力开展形象宣传、文化推广、产品推介,不断提升汉滨对外影响力。坚持区级领导带头、干部全员参与、“一把手”全面负责,优化招商队伍,优选重点地市,聚焦六大产业,精准招商选商,全年落地企业30家,到位资金150亿元以上。推行链式招商、驻地招商、以商招商,探索股权招商、基金招商、平台招商,大力引进产业链主、行业龙头、技术领先企业。健全人才培育和引进机制,全年引进高层次人才或紧缺人才10人以上,回引返乡人才300人以上。
优化市场环境。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深入推进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以开放透明的环境让资本敢投、企业敢闯。推行轻罚免罚清单制度,优先采取柔性执法方式,既体现执法力度、又体现执法温度。强化契约精神、诚信意识,着力构建依法履约、诚信经营、制衡有效的市场关系。推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完善干部包抓、政企座谈、企业走访机制,落实延政策、增信贷、降成本、优服务、保权益等惠企措施,全年培育“五上”企业70户以上。健全政策应享尽享、免申即享、直达快享机制,真正让企业多用精力跑市场、少费功夫跑政府。
(三)突出强链补链,大力提高产业质效。以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为抓手,做优园区、做长链条、做强企业、做大集群,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增效。
壮大绿色工业。实施以园带链工程,每条产业链确定1个产业园区、2户链主企业和10个以上重点项目。加快工业集中区纺织大道、秦巴大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智能科技园、城东综合园建设,新建标准化厂房6万平方米。加快建设富硒食品产业园三期,建成投用阳晨农产品提升、茨沟粮食深加工等项目,扩能提效芋硒王、龙王泉等龙头企业,推动富硒食品产业提升价值链、延伸产业链。扎实推进毛绒文创总部二期、西北纺织服装产业城建设,积极稳定新乐祥袜业、米小点玩具等链主企业生产,建成投用艾普达纺织、嘉高祥袜业等项目,孵化带动纺织服装(毛绒文创)产业成链聚群发展。加快关庙环保材料产业园建设,转型升级传统建材、化工企业,包装引进锂电能源、钒材储能项目,加快新型材料绿色化、集群化发展。积极发展生物萃取、药品加工、医疗器械产业,加快构建秦巴医药产业链。建立企业分类评价机制,支持优先采用本地产品,鼓励关联企业组团发展,培育规上工业企业15户以上。
提升特色农业。建设星庐茶园、京康茶园提效项目,提升改造茶园1万亩,整合提升茶叶品牌,推动茶叶示范引领。建成立华养殖场,扩建民荣富硒肉加工项目,推动生猪稳产提质;合理调整畜牧养殖结构,开工建设弘祺肉牛养殖项目。提升适生区核桃基地3万亩,支持次适生区发展高效坚果产业,推动核桃优产转产。推广“三新”示范引领,新建高标准蔬菜基地300亩,推进蔬菜增量保供。发展魔芋15万亩,改造魔芋加工厂3家,推动魔芋扩量增效。合理发展油茶、蚕桑、羊肚菌、中药材等产业,积极推动“土特产”差异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建强“5+X”农业产业体系。实施经营主体培优行动,培育区级现代农业园区和航母园区25个、示范家庭农场50个、“五心”农业经营主体20个。实施农业品牌建设行动,认定“双品一标”农产品5个,开发富硒新产品4个。
激活三产消费。用足用活居民消费券、绿色智能产品补贴等政策,帮扶餐饮、文娱等小微企业稳产达效,提升汉城国际、龙舟文化园聚集带动效应,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23户以上。精心组织主题营销、产品展销、假日促销,创新推出滨江度假、美食品鉴、街区乐购、特色宿集新场景,扎实推动消费提质升级。围绕文化旅游“一心两湖多点”发展布局,加快推进一江两岸、东关文旅、瀛湖特色小镇、牛岭红色旅游项目,精心策划安康湖水上观光、湖岸文旅项目,积极打造湖城一体文旅示范带;大力提振乡村旅游,加快东旭茶旅、农旅示范园、茨沟豆腐小镇、双龙景区旅游配套等项目建设,每个重点镇培育2至3个旅居体验村,每季度创新组织1至2场文旅推介活动。完善城乡物流体系,补齐农村寄递短板,畅通农产品“进城”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渠道。鼓励本地企业与知名企业合作,支持泸康酒、蚕丝被等地方特色产品走向全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