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深入开展城市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实施向阳路、迎宾北路等4条道路综合改造,打通县门街东延伸段,建成健康路,畅通城市“微循环”。启动312国道改线工程,完成环山路23公里亮化,提高道路通行安全性和便捷度。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启动西川片区供水工程,建成投用县城南区集中供热项目,新增公共停车位600个、城市绿地2万平方米,提升群众生活舒适度。全力抓好西气东输、电网攻坚、引蓝济李、李家河输水复线工程协调保障,力争冯家湾水库项目年底前获批。推动西十高铁等重大项目建设,建成蓝田通航产业园,加速融入区域立体综合交通网。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快县门街东延伸片区、陈沟岸片区综合改造,抓好安置楼和配套设施建设,启建县体育中心,打造高品质城市“样板间”。因地制宜实施城市微更新微改造,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1个,完善周边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社区物业管理,做到既“好看”又“好住”。健全城市管理运行长效机制,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纵深推进违建整治,集中治理乱停乱放、占道经营等城市顽疾,提升城市精细化、数字化管理水平。
(六)聚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面推行“田长制”,严格耕地用途管控和占补平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新建高标准农田1.5万亩,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7万吨以上。统筹安排1000万元,持续壮大设施农业规模,新增设施蔬菜种植面积1500亩以上,改造提升草莓、樱桃等特色果业标准化园区20个,全县果蔬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以上。统筹安排1000万元,接续实施核桃等传统规模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充分释放石羊集团“云养殖”、陕西得康生态蛋鸡养殖项目带动效应,建成存栏1.2万头规模化生猪养殖场,蛋鸡存栏达到150万羽,保障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安全供给。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发挥驻镇街专职规划师作用,完成17个行政村规划编制。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玉山、华胥、赛峪水厂,完成农村供水保障工程20处、农村电网升级工程34个,养护提升农村公路50公里,实施安防工程142公里,争创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完成户厕改造2000座,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达到4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加强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保护,留住乡村岁月痕迹和田园气息,建成九间房镇、前卫镇美丽村庄示范片区,创建市级乡村建设示范村14个,完成第三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
强化农业农村发展保障。深化农村“三变”改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规范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加大金融惠农力度,有效破解“三农”融资难问题。实施乡村科技人才培育工程,培养高素质农民150人、农技人才60人,培优育强用好乡土人才。持续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选派科技特派员60名,培育市级农村科技示范户15户,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做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健全完善“三治融合”治理体系,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加快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持续实施动态监测帮扶,坚持周走访、月排查、季调度,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加快推进玉山、普化移民安置社区建设,确保5月底群众搬迁入住。强化易地搬迁后续帮扶,突出产业、就业扶持,健全完善公共服务和社区治理体系,让搬迁群众增收有渠道,生活更有归属感。始终把产业振兴作为重中之重,围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联农带农经济,千方百计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深入实施农村集体经济“消薄培强”行动,全县所有村集体经济收益达到5万元以上。加强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精准对接技能培训和就业需求,促进更多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统筹做好财政衔接资金使用管理,及时调整优化支持重点,确保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扎实开展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十镇百村”行动,完成1镇15村重点帮扶,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七)聚力改善环境质量,坚决当好生态卫士
提升秦岭生态保护水平。严格执行省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规划,巩固深化峪口峪道综合治理成果,优化提升“数字秦岭”管控水平,动态清零“五乱”问题。加快秦岭国家公园(蓝田段)建设,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打造玉山、九间房山水项目示范片区。全面落实“林长制”,加强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保护,做好重大有害生物预警监测防控,实施水源地水质提升行动,开展朱鹮野化放飞,维护秦岭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认真抓好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重点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扬尘治理,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和综合指数始终保持全市前列。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修复加固水毁堤防25.8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平方公里,建成县第二污水处理厂,完成农村污水治理5个村。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启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项目,建成生活垃圾压缩站6座,有效提升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
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任务,严控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建设,促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积极发展节能环保、绿色循环产业,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新建集中式充电桩50个。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开展取用水专项整治,全年用水量不超过8600万立方米。实施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打造绿色社区5个,创建市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单位5个,全力争创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