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乡村治理“先手棋”。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强化片区功能型党组织对产业发展的引领、聚合、提升效应,推动组织资源转化为促进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充分发挥专门机构协调服务作用,拓展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渠道和途径,引导村民成为农村管理的主体。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管理约束作用,优化完善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做到村民自治有制度可执行。充分发挥平台载体激励引导作用,强化“五星文明户”“美丽庭院”等评选活动,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五、坚持建管并重,持续提升城市形象品质。围绕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承载力,持续用力补短板、强弱项、创特色、树亮点,加快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
打造城市建设的“甘州样板”。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对西部批发市场等11个片区和安民小区等30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对22条背街小巷周边建筑外立面进行风貌改造,新建“口袋”公园8处、城市道路9条、排污管道3.1公里,完成5万户燃气设施架设任务和地下管网数字档案工程。注重把彩虹理念、彩虹元素融入城市建设的重要地段和重点区域,实施滨湖路、玉水街、滨河大道彩虹慢行系统工程,建设欧式街彩虹商业街区和中央商务区彩虹广场,不断提升城市辨识度、吸引力。
创造城市管理的“甘州经验”。纵深推进“十大专项整治”和市容市貌“八大提升”行动,加快推进智慧城管平台、“雪亮工程”、道路监控等现有系统互联互通,构建以“数字赋能+网格管理”为基础的大城管格局。探索“以园养园”城市公园管理新模式,动员引导社会力量申报命名城市公园,吸纳社会资本管护公园绿地。积极探索完整社区实现路径,大力推行“大社区治理、大物业服务”模式,加强“三无”小区服务管理,加快推进德和园、龙王庙小区等智慧社区试点建设,全面开展餐厨废弃物规范化处理整治,全力打造西北地区城市精细化管理标杆。
塑造文明精致的“甘州形象”。坚决打赢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攻坚战,聚焦40类4424个实地测评点位,精耕细作提升整体水平。紧盯中央文明办首次测评反馈、第三方服务机构模拟测评反馈和各级各类交办问题,聚力攻坚推进测评问题全部整改,巩固提升创建成果。持续提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覆盖率,加快建立“一所一品牌”“一站一特色”志愿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广大群众创城认同感。深入开展环境治理、秩序整治、污染防治集中攻坚行动,让文明与精致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六、坚持改革创新,聚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服务就是竞争力的理念,靠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市场拉动,努力让甘州成为要素聚集的磁场、企业发展的沃土、投资兴业的宝地。
优化“甘快办”的政务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扁平化工作,实现更多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域通办”。完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全程网办”覆盖率。严格落实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容缺受理、区域评估、模拟审批、帮办代办等服务措施,推动各审批平台互联互通。强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将更多事项纳入部门联合抽查范围,完善随机抽查工作机制。加快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落实领导干部结对联系民营企业制度,当好服务企业“店小二”。
优化“甘心服”的市场环境。加快国资国企改革,整合优质资产,推动水务、城建、文旅、农林等领域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大做强,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坚持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本土企业与招引企业同等对待,支持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关心关爱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扎实深入开展千名干部包联千企“访诉求、解难题、谋发展”活动,为企业提供全天候、全过程、全生命周期服务。加强市场准入和质量监管,强化诚信体系建设,落实“红黑榜”制度,加大联合惩戒力度,引导企业诚信经营、依法经营。
优化“甘愿来”的要素环境。全面落实税费减免、项目扶持、财政奖补、招商优惠等各项惠企政策,创新运用知识产权、应收账款等贷款担保模式,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全面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标准地”改革等措施,积极盘活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提高土地要素保障能力。深入实施人才引进“三大计划”,深化拓展“十业百社万才”计划,用足用活人才政策措施,发挥产业联盟、人才驿站、双创基地等平台的人才聚集效应,形成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良好环境。
优化“甘为先”的创新环境。抢抓第三批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机遇,整合企业及高校院所科研力量,围绕玉米种子、清洁能源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为推进主导产业技术升级蓄势赋能。健全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支持企业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60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以上。持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形成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市场化交易平台为载体、专业化服务机构为支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七、坚持民生为本,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民之所盼作为政之所向,努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区人民。
提供更充分的就业岗位。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疫情影响行业失业人员就业创业,引导大量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确保年内城镇新增就业7800人,完成劳务输转8.1万人。深入开展就业技能、岗位技能提升和创业培训,大力推行“菜单式培训”和“个性化培训”,实现技能培训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深入开展农民工工资治欠保支行动,加大欠薪隐患排查和欠薪案件办理,积极构建和谐稳定的就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