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我们坚持民生为本、强化保障,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财政民生支出23.13亿元,民生“十大工程”全部完成。投资3亿余元,新建学校及幼儿园3所、新增学位1350个,改造提升11所薄弱学校校舍1.01万平方米;高考再创佳绩,本科上线率同比增长18%,味经中学获评全省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建成核酸检测实验室5个,累计采样958万人次,群众健康和社会安宁得到最大程度守护。老樊家烧鸡制作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唱响泾河文化、传承历史根脉》等2个项目荣获全国终身学习品牌。建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8个、标杆型退役军人服务站35个,全省双拥模范县创建工作届中考评顺利通过,泾干街道北街社区获评全省最美志愿服务社区。落实社保待遇8.72亿元、医保待遇2.35亿元、民政资金7571万元,惠及群众99.92万人次。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一年来,县政府系统扎实开展“解放思想谋发展、转变作风办实事”主题教育活动和作风建设专项行动,55件人大代表建议和139件政协委员提案全部按期办结,修订完善政府工作规则,自身建设得到新加强。老龄、双拥、慈善、残疾人、红十字、妇女、儿童、青少年等事业取得新进步,审计、气象、人防、地震、档案、保险、民族宗教、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等工作再获新成效,永乐、崇文、高庄、太平等镇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的结果,是县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泾河、秦汉、空港新城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凝心聚力、埋头苦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所有为泾阳发展做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在奋力前行的同时,高质量发展中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经济增长动力仍在转换之中,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有效支撑。二是泾阳在西安都市圈中创新协同、错位发展作用不足,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任务艰巨。三是生态环境约束趋紧,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仍需加力。四是政务环境、营商环境、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提升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对待,切实解决。
二、2023年工作部署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市委、县委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以落实全省开展“三个年”活动部署为抓手,紧扣全市高质量发展创新提升目标,加快融入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和西安都市圈建设,提速打造西咸(共管)泾阳临空都市区,为建设现代化新泾阳团结奋斗。
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12%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
落实上述要求和目标,我们必须围绕高质量、现代化“两个关键词”,聚焦长板、短板、底板“三板统筹”,发展县域、民营、开放型、数字“四个经济”,努力在多目标平衡中实现最优化。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项目投资高质量,夯实现代化建设支撑。围绕“三百五零”目标,开展高质量项目推进年、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全力以赴扩大有效投资。
紧抓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坚持招大引强,聚焦“1+2+3+7”现代产业体系,突出全员招商、以链招商、资本招商、驻外招商,在深圳、上海等地举行驻外招商推介活动,做好补链延链强链文章,全年新签约项目超过10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5个、5亿元以上项目5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0亿元以上。坚持筑巢引凤,实施产业载体倍增计划,推动临空产业港、科创大厦、加速中心、孵化中心招商运营提速提质,建成中科科创园三期、精密制造产业港、秦创原先进制造产业港、三元科技产业港、都市消费产业港等一批标准化厂房,总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以上。坚持开放共进,与泾河新城深度融合发展,与秦汉和空港新城更加紧密联系,与沣东新城落地“飞地经济”合作成果,与沣西新城开展产业基金对接,持续深化苏陕协作,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打好项目建设“一号战役”。全年安排重点项目40个,年度计划投资37.78亿元。夯实包抓责任,加深项目组织化程度,以“周调度、月开工、季观摩”节奏攻坚项目建设任务,力争项目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实施土地储备三年滚动计划,保障项目用地需求。支持平台公司做大做强,通过向上争资、银行融资、社会投资等多元化渠道,运用EOD、BOT、PPP等创新性模式,加快片区开发和园区建设步伐。坚持管项目就要管资金,实行“专班+专家+专业机构”模式,精心包装申报项目,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力争在中省市投资“蛋糕”中切到更大份额。
创塑营商环境“一号名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改革,积极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全面践行“拿地即开工”“交地即交证”服务新模式,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容缺受理+承诺制”并联审批。落实减税降费等各项惠企政策,把企业家当自己人,把企业事当自己事,完善企业纾困帮扶机制,当好五星级“园小二”。建立金融服务新模式,促进线上“金融超市”与线下“金融窗口”双向互动,打通小微企业融资“最后一公里”。对标落实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推进政务服务智慧化,高标打造数字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