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脱贫成果更稳固。紧盯“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扎实做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全面落实耕地保护“田长制”,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3.5万亩,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6万亩。用好衔接资金、管好涉农整合项目,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密切联农益农带农机制,让更多农户参与其中、分红受益,全年创建区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20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0家。积极通过社区工厂吸纳、公益性岗位安置、劳动力转移等途径,促进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稳岗就业、稳定增收,确保脱贫成果可持续、乡村振兴上台阶。
让乡村环境更宜居。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年内完成13个“多规合一”村庄规划、3个历史文化名村改造提升规划的编制工作,延续历史文脉、留住乡愁记忆。以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统筹推进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建设,全面推广清洁能源,推动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化“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实施卫生厕所改造1000座以上,完成周陵等3个村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和厕所粪污第三方管护服务等长效机制,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制度化、常态化,争创省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2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2个,不断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和人居环境舒适度。
让集体经济更活跃。围绕主导产业布局,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大力开展村集体经济“消薄培强”行动,加大涉农整合资金向集体经济投入力度,实施好30个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项目,出台《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管理办法》,不断激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强村集体资产管理运营,着力构建组织运行规范化、资产监管信息化、经营管理市场化、收益分配份额化、产权流转顺畅化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全年集体经济收益积累50万元的村达到40个以上、100万元的村达到10个以上。
(五)聚焦绿色转型、全域旅游,擦亮高质量发展新底色。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念好“山水经”,打好“生态牌”,走稳“绿色路”,以绿色发展为全面转型加力赋能。
加强生态保护。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继续抓好各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坚持大气污染“五源共治”,加强扬尘治理,促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全面推行 “河湖长制”,统筹实施一批雨污分流、节水灌溉、小流域治理等项目,稳步提升水环境质量。扎实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启动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区推进项目,力争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和废旧农膜回收率分别达到90%、95%和85%以上。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推进新川沟等5处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常抓严管“五源一设施”,防范化解生态风险,全力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加快绿色发展。全面落实林长制,坚持林业资源保护和利用两手齐抓,紧盯市场对绿色化、特色化农产品需求快速增长的大趋势,加快发展林业经济,培育一批富有印台特色的生态产品,努力以林业品质引领消费升级。扎实做好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年内完成营造林1.5万亩以上、治理水土流失20平方公里。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加强规模企业能耗监控,降低辖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用能指标。支持高污染企业实施节能技改,逐步淘汰工艺落后、能耗较大的企业,倒逼“两高”项目腾退转型。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培育创建一批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着力构建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发展全域旅游。持续巩固拓展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系统谋划、扬长补短,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旅游硬支撑。运营王石凹工业遗址景区,启动井下景观打造、煤炭博物馆建设等二期项目,年内创建为3A级景区后,同步启动4A级景区创建工作。规划建设陈炉古镇陶瓷文化数字体验中心,加强红二方面军活动旧址保护修缮,推动红色文化与陶瓷文化融合发展。把传统文化和现代产业融合起来,推动“旅游+”创新发展,加快打造一批示范项目、培育一批新型业态。抢抓“后疫情时代”旅游恢复热潮,进一步优化景区管理、提升服务质量,丰富文旅产品、鼓励多元经营,组织开展“旅游景区大宣传、旅游市场大复苏”系列活动,不断提升印台旅游的外向度和吸引力。
(六)聚焦改革创新、破题突围,释放高质量发展新活力。以“营商环境突破年”为抓手,深化改革创新,积极打造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多元协同的创新环境和互利共赢的开放环境。
坚持创新驱动。强化“企业主体、人才引领、平台保障”的创新发展理念,推动科技创新与业态培育、产业转型紧密结合。建成秦创原(印台)创新驱动促进中心,新建省市级研发中心和专家工作站2个以上。深化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围绕现代农业、精密铸造、信息科技等领域,引进培养高科技领军人才和实用技能人才不少于10人,完成科技成果推广应用5项以上。积极实施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强资金投入和科研攻关,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0家、省市级“星创天地”3个、高新技术企业2家,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整体能力。
坚持改革推动。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发力,打好“放管服”改革组合拳,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发展优势。深化“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改革,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拓展“一网通办”“跨地区通办”“帮办代办”深度广度,打造权责清晰、整体协同、运行高效的数字政府。设立区矿合作办公室,力促在闲置资产盘活、矿山生态治理、文化旅游开发等方面取得更多实质性成果。持续深化“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前置项目用地手续,加快低效用地项目改造提升,优先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用地。严格国有资产监管,规范国有企业管理,确保国企健康平稳运营。以铜川获批国家普惠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支持乡村振兴产业担保基金和众企通融资担保公司组建融资担保联合体,扩充产业担保基金至3000万元,补齐短板不足,放大授信额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让普惠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持续优化信用环境、法治环境和政商环境,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实行优惠政策审慎承诺和刚性兑现,稳定增强投资预期,切实激发民间投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