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全面推广清洁能源、清洁生产,节约集约利用各类资源,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坚决遏制“两高”项目,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2.52%。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低碳生活。
六、聚力民生改善增福祉,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快建设安居乐业的幸福临夏、文明进步的和谐临夏。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在各县城布局形成2所高中、4所以上初中和若干小学,扩大学位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强化学前教育,全面提高保教质量,临夏市、永靖县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评估认定。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集中力量办好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城区中小学建设,逐步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差距,永靖县争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临夏回中、永靖中学争创省级示范性高中。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开工建设永靖县产教融合示范园,州职业技术学校创建“双优”学校,争取临夏现代职业学院试办本科专业、创建“双高”院校,推进各县市职业学校建设。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省内外名校开展联合办学,探索建立学生成长跟踪监测制度,加强教学质量评价考核,加大教育紧缺型人才引进和教师培训力度,发挥名校长、名班主任、名师示范引领作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共建格局,力争义务教育四科九科合格率稳步提升,在高考数量和质量上实现突破。
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持续推进健康临夏建设,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和疾控体系改革,推进州人民医院州级区域公共医学中心和康乐县、永靖县县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争取临夏县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持续引进医技人才,提升基层医疗卫生和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加快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和智慧医疗建设,完善分级诊疗体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发展。
科学精准防控疫情。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各项部署,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措施,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障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完善常态化综合防控机制,优化检测预警、风险管控、重点场所管理和保供保畅服务机制,高质高效处置疫情。提升一体化应急防控能力,补齐防疫基础设施和人员短板,提高定点医院综合救治能力和多学科诊疗水平。筑牢网格化基础防控体系,深入宣传防疫政策、防控措施和防护知识,推进疫苗加强免疫和老年人接种,增强群众自主防控能力。
兜牢民生保障底线。认真落实就业扶持措施,新增城镇就业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维护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退役军人合法权益,支持公益事业健康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建设体育强州。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促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推进“交房即办证”改革,改造棚户区1.5万套、老旧小区5186户,保障群众住房需求。稳步推进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5200户,确保搬得出、稳得住、有业就、生活好。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继续推进实施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着力强化社会治理。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有形有感有效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深入推进平安临夏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保持禁毒斗争强大攻势,健全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深入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整治,优化应急管理体系,增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七、聚力改革开放增活力,构建多元赋能格局
坚持创新驱动、改革赋能、开放促活,持续优化营商发展环境,不断激发经济社会活力。
着力加强科技创新。稳步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提升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提升行动,支持重点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积极与省内外知名院校开展产学研用深度合作,促进技术更新和产品升级。实施招才引智工程,探索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机制,加强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保护,有效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推动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完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开展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省内通办”,推动更多服务事项“掌上办、指尖办”。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建立完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严防系统性金融风险。推动财政体制改革,严格预算管理,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经贸合作,对接兰州陆港、中欧班列,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扶持引导对外经贸企业开拓市场、扩大销售,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供应基地。深化与济南市、厦门市协作关系,巩固扩大与央企合作成果。主动服务“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深度参与兰州一小时核心经济圈建设,加快基础设施联通,推进产业分工协作,打造面向兰州大市场的农特产品“供应地”、休闲康养“后花园”、商贸物流“中转站”。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制度,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打造民营经济发展的繁荣区。推动各项惠企政策“不来即享”、应享尽享,打出税费政策组合拳,用好企业奖补资金池,加强企业用地用能用工和物流通畅保障,引导金融机构强化实体经济信贷投放,全力稳住市场主体、提振发展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