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乡村基础设施。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编制好村庄规划。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提升改造兴中路,完成叶堡新阳至安伏姬峡公路铺油,硬化叶堡师河村、刘坪陈寨村等自然村组道路,打造村组示范路10公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智慧农业,催生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实施农村改厕1.2万户,创建乡村建设省级示范村2个、市级示范村4个、县级示范村34个。推进农村供水体制改革,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引洮供水配套工程有效衔接、良性运行。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工业迅速崛起。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完善顶层设计,加大奖励扶持,加快构建工业产业体系,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合理布局工业园区。整合何川、蔡店、西川工业示范区,建设秦安县工业集中区;新组建秦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西川物流园区。在彭家坪区域引进电子信息和智能制造企业,吴川区域引进新型建材生产供给企业,安伏引进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加快推进路、水、电、气、网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建设工业园区标准化厂房,加快构筑工业发展新引擎。
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实行全员抓工业,建立激励动员机制,细化目标任务,量化考核指标,推动工业强县战略高位开局、强劲起势。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涉企政策精准投送、不来即享,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强化土地供给,优先保障工业用地,确保工业企业和项目及时落地。加大财政奖补力度,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加强“政金企”沟通对接,全力支持工业经济提质扩量。
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工业经济的“头号工程”,大力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招商活动,引进一批经济效益好、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项目,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持续加强与南网能源公司、中铁二十一局等企业的深度对接,实行“管家式”“保姆式”跟踪服务,全力争取500兆瓦风电、光伏储能、智能冷库、新型建材等项目落地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和技术更新,支持龙头企业全产业链开发,新培育规上企业2户以上,力争工业产值跨上10亿元台阶。
(三)深度挖掘消费潜力,促进三产提质增效。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扩容提质、拓存创增,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动能转换、质量效益提升。
做足文化旅游文章。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实施大地湾遗址—陇城古镇—上关明清古街文化旅游景区项目,完成朱湾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凤山游客服务中心及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凤尾、娲皇等一批旅游示范村和何湾、康坡、姜湾、老山等一批网红景点,建设千户杏树湾花卉产业景观园,让乡村旅游持续升温。精心举办“桃花杯”乒乓球邀请赛、象棋邀请赛等体育赛事,带动全民健身,促进体育消费。大力发展节会经济,精心办好桃花会、女娲文化旅游节、果品采摘节、特色小吃大赛,以节为媒,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做大电商网红经济。打造农村电商“升级版”,积极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完善基础配套和服务体系,力争跨入县域电商竞争力百强县。建设网红直播基地,吸引网红入驻发展,加大网红人才培育,孵化更多网红达人。发展“以销定产”及“个性化定制”销售模式,讲好“甘味”“秦果”故事,抢占中高端水果市场。注重采摘、包装、存储、运输与配送等各环节的质量管理,加快推进溯源平台建设,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香甜”成为秦安果品金字招牌。
做优现代服务产业。争取实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项目,加码升级扩消费措施,稳定和扩大汽车、家电、家居等大宗消费,培育中央厨房、新零售等新业态,发展远程教育、智慧医疗等新服务,带动催生新的消费热点。支持餐饮企业创新发展,挖掘和保护秦安知名菜品、传统名吃,高起点、高标准打造秦安特色美食一条街网红打卡地,聚人气、促消费,推动餐饮业快速发展。坚持用工业化手段发展酸辣肚丝汤、浆水豆腐等本地特色小吃,让“秦韵小吃”走出家门、迈向全国。
(四)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牢固树立大抓项目的鲜明导向,发挥好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多措并举引进项目,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紧盯政策谋划项目。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科学谋划论证,精心策划包装,重点在新能源、新基建、产业发展、5G技术应用、生态治理等领域,论证储备一批稳增长、补短板、培财源的新兴项目,储备500万元以上项目60个,力争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市“盘子”。准确把握国家和省市投资导向,抢抓各种利好政策,争取实施城乡老年养护院、垃圾转运站等一批新增中央投资项目、专项债券项目,力争全年固投达到45亿元以上。
集中精力推进项目。紧盯“三个清单”项目,靠实包抓责任,解决好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按下项目建设“快进键”。突出抓好秦安至通渭一级公路、城南片区交通枢纽+停车场、城区集中供热(一期)、恒兆·幸福佳苑小区、智慧停车、葫芦河郑川段生态治理、智慧冷链物流产业园等亿元级重大项目,全面完成城西、城北棚户区改造和葫芦河秦安段水质保障及生态修复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快形成更多实物投资量,夯实投资增长动能。
强化举措保障项目。全面推行投资项目、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制度,加强统筹调度和协调配合,提供全流程跟踪服务,促进项目快速落地。健全完善资金、土地、市政配套、重大协调服务等“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对重大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推动项目建设提速增效。加强项目建设全过程监管,强化项目审计和预决算管理,打造优质工程和廉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