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管理,让市容更靓丽。常态化开展“城管+”巡查,大力解决乱停乱放、占道经营等城市顽疾,清理整治十一街、清水街马路市场,强化违法建设网格监管,不断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充分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探索推行“环卫一体化”外包服务,不断提升环卫专业化、精细化水平。全面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建成3座生活垃圾处理站,打造10个厨余垃圾处理示范小区。加快南滨河路、南山路沿线改造提升,完成86条背街小巷架空线缆整治,彻底解决空中“蜘蛛网”问题。
五、致力于创低碳、添绿色,不断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
坚决打好污染治理攻坚战。持续推进黄河干流环境治理,启动咸水河防洪治理工程,完成元托峁沟陈官营桥—环形东路段提升整治,实施寺儿沟、洪水沟等生态修复项目;加快饮用水水源地调整,健全常态化监管机制。强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和联防联控,重点推进石化产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力争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75%以上。完善土壤污染管控体系,加强危险废物产生、贮存单位监管,从源头上减少土壤污染问题发生。
坚决打好国土绿化攻坚战。以“再造一个关山森林”工程为引领,严格落实“林长制”工作责任,持续推进三北、天保、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启动城市绿化提升和空闲地复绿工程,新(改)建5处小游园,新增和改造城市绿地15万平方米以上。重构兰州石化工业生产区生态格局,重点针对厂区周边、闲置用地规划绿化景观隔离带,实现城市绿地公园与工业生产区有机融合,以“美丽工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坚决打好节能降耗攻坚战。聚焦“碳达峰、碳中和”[13]目标,支持兰州石化公司、华能西固热电等重点企业实施余热回收、中水回用和废渣资源化利用等低碳化项目建设,切实提高能源二次利用效率。严格执行能耗限额标准,实施节能减排技改项目10个,引导企业不断强化技术创新、优化升级工艺流程。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鼓励绿色消费、绿色办公、绿色出行,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人人参与、成果人人共享的新风尚。
六、致力于惠民生、增福祉,坚持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多举措发展社会事业。大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完成福利东路学校综合教学楼主体封顶,开工建设福利一小和一支路小学新综合教学楼项目;严格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营造教育良好生态。深入推进“健康西固”建设,建成投用五〇四医院核医学中心,开工建设2所卫生院还建项目,促进群众就医环境优化提升。继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持续开展“十百千”文化惠民工程,高标准举办“西固之夏”“关山骑行”“永不落幕的灯会”等品牌文体活动。
多层次兜实社会保障。创新落实稳就业政策,开展就业创业援助行动,实现城镇就业0.8万人、劳务输转1.3万人。着力构建困难群众全面保障体系,扩大临时救助范围,推进城乡低保、特困供养提标扩面,实现全民参保98%以上。加快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启动区中医院新型养老院改造提升项目,新建2家城市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托幼服务领域,切实提升“一老一小”服务水平。继续化解城镇住宅“登记难”问题,为17037户居民办理不动产权证。为民兴办10件实事。
多领域增强安全指数。充分发挥“社工委”组织优势,强化市域治理能力建设,构建“社会化共建、社区化共治、邻里式共享”格局。坚持“三治”融合并举,加大矛盾纠纷基层化解力度;全面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切实提升全民法治素养。全力打击新型网络犯罪等各类违法行为,坚决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健全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全力创建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区;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积极创建“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多方位筑牢防疫屏障。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压紧压实“四方责任”,持续加强“六类”人员[14]排查监测,深入开展“六抓六带六促”专项行动[15],强化医疗机构、学校、商场超市等人员密集场所管控,落实冷链物品监管总仓管理制度,全方位做好“人物同防”。健全完善疫情突发应急预案,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做到局部疫情及时响应、闭环处置、精准管控。加大防疫物资储备,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加快推进疫苗接种,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安全防线。
七、致力于促改革、优环境,加快释放高质量发展活力
在推动重点改革上实现新突破。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巩固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不来即享”等改革成果,实现9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主动争取优化市级与区级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治理等领域财权事权职责梳理,有力保障T018#+T020#、T088#南延段等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拓展融资手段,加强举债融资清单管理,严控政府性债务指标处于合理区间。统筹抓好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其他领域改革任务。
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实现新突破。深化“全员服务企业”“千企调研纾困”行动,助力企业解难题、保运行、增效益。全面配套落实省市支持非公有制发展各类政策措施,打好减税降费、简政放权、环境保障“组合拳”,打造民营经济发展最优环境。加快构建数字政府“12345+N”体系[16],积极推行“一键联办、一网通办、小兰帮办”,制定政务服务“好差评”标准规范,实现评价、反馈、整改、监督闭环管理。着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健全完善区级信用监测体系,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