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科技创新基础不牢,科研转化能力还不够强。二是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还不高,公共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大气质量还没有显著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同群众期望还有差距。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深入研究,认真解决。
今后五年主要工作
今后五年,是奋力推进秦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贯通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加快建设大西安都市圈咸阳发展核心区、西部智能智造业集聚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奋力谱写秦都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主动作为、争先进位,聚力建设大西安都市圈咸阳发展核心区。积极融入大西安城市发展格局,加快渭河南城12.6平方公里和双照区域综合开发,打造西安—咸阳共管示范区。深化与咸阳高新区、咸阳经开区战略合作,推进融入发展、错位发展、协同发展,打造“双循环”要素集结节点。更新和提升城市容量,加快推进主城现代商贸核心区建设,集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优势,实现城市品牌更响、城市功能更强、城市容貌更靓、城市人气更旺。到2026年,全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60亿元以上,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5%以上,重回全省“十强区”。
厚植优势、创新驱动,聚力建设西部智能智造业集聚区。抢抓新发展格局重塑机遇,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大力引进含金量足、含绿量高、含新量多的好项目,实施重点建设项目500个以上,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链条化、集群化发展。依托“智汇原”科创平台,加快与秦创原创新驱动总平台对接,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层次高端化、产业链条现代化,实现“秦都制造”向“秦都智造”转变。到2026年,全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5%,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50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速实现“三个超7%”,分别达到784亿元、467亿元、13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以上。
以民为本、真抓实干,聚力建设高品质生活示范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挖掘和利用秦文化资源,做大做强秦文化品牌。坚持不懈推进气、水、土环境综合治理,让秦都的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坚持人民至上,实施民生项目400个以上,统筹解决好群众关心关注的教育、就业、养老等问题,实现社会保障体系更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更优化、公共安全基础更牢固。到2026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5万元,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2022年主要工作
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三区”建设的关键之年。我们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6%,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
一、坚持招商引领、项目带动,推动区域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
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务,进一步做强园区、优化环境,推动区域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合力推进园区建设。加快装备制造产业园兴平区域土地收储,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确保兴业西路等7条道路建成通车,园区绿化提升全面完成。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快推进5G基站布局、标准化厂房建设,盘活闲置低效工业用地,激发园区发展活力。对接装备制造产业园规划,编制完成秦都汽车产业园、北塬大道以南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妥善处理项目遗留问题,推进道路、排水、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全面落实《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紧盯首位产业,强化亩均效益,运用投行思维招商,全年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4个,到位资金突破80亿元。依托正泰电气、隆基光伏5GW等“链主”企业,发挥招商基金作用,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推动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加强对“人才兴咸”等活动引进项目的跟踪服务,定期召开推进会,强化要素保障,跟踪督办考核,确保上半年全部启动。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全年安排重点项目147个,总投资1467.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79.8亿元。严格落实项目“五个一”工作机制,实行重点项目“三表一会一通报”制度,下大力气解决瓶颈制约,确保西电智慧产业园等66个新建项目开工建设,金鑫电器等30个项目年内建成投产。围绕公共卫生、生态环境治理等,做好债券项目、中央预算内项目和行业专项项目谋划争取工作,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
全力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入实施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高效推进“跨区域通办”、“一网通办”,让群众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积极探索行政审批新模式,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审批事项80%“不见面”,高频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常态化开展“暖企行动”,上门问需、纾困解难,做实墙内事帮办、墙外事包办的承诺,让企业家投资放心、创业舒心、发展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