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5年1月5日在开鲁县第十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开鲁县人民政府县长 刘洋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们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聚力办好两件大事、推进“六个工程”、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等重点任务,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年来,我们稳住经济保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预计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8.67亿元、同比增长3%;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7.68亿元、同比增长2.3%;县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05亿元,其中税收完成3.09亿元、同比增长8%;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40774元、26738元,同比增长5%、8%;争取上级各类资金5.14亿元;新签约千万元以上项目66个,实现到位资金20.1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6.4亿元、同比增长70%;驻县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11.01亿元、120.49亿元,同比增长7%、20.71%。
一年来,我们做强基础固根本,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围绕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目标,落实涉农产业发展支持资金3650万元,推动玉米、红干椒、肉牛、林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投入衔接资金4900万元,建成现代化设施农业小区6处、330亩;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6.32万亩,落实玉米单产提升100万亩、社会化服务100万亩,推广节水高产示范万亩片2个、千亩方10个,粮食总产量达到40亿斤,取得历史性突破。制定红辣椒田间管理技术操作规范,创建良种良法示范基地1万亩,繁育试验优良品种120个。建成鸡心果示范园10处、新品种试验园2处,商品果达到4万吨、同比增长33.3%。培育千头育肥牛养殖场3个、万头育肥牛养殖场1个、品种改良示范村29个,基础母牛改良率达到97%。申报自治区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认证“两品一标”13个,“开鲁小麦粉”“开鲁甘薯”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一年来,我们转型升级谋发展,工业经济企稳向好。深入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君业高端原料药、圣达发酵酸等项目加快推进,轩鸿医药中间体、金能医药中间体等项目顺利竣工,玉王结晶葡萄糖、新洁危化品仓储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华欣药业、博霖制药、鸿信达生物3家企业进入规上行列。持续加大开发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建成中水回用、开鲁南220千伏输变电、智能化蒸汽调配平台,进一步完善配套服务功能;科学规划开发区产业布局、功能分区,顺利通过化工集中区评估定级。全力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完成技术改造项目9个,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1家,成功备案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2个。
一年来,我们扩大体量焕活力,第三产业复苏回暖。制定出台支持批零住餐行业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具体措施,上限纳统商贸企业11家。持续推进物流体系建设,建成县级寄递物流园1处,日均分拣快件3万件。深入实施“自贸区创建工程”,积极开展红辣椒外贸破零增量行动,打造出口备案基地3.4万亩,红辣椒外贸出口额预计同比增长300%以上。启动运营古榆农业生态园、咱家菜园等乡村旅游项目,累计吸引游客6.5万人;七家子农业休闲公园、百年酒业文化旅游区成功申报国家2A级景区。大力推广“西辽河畔·天工开鲁”区域公用品牌,举办音乐啤酒美食节、丰收节、大榆树文化旅游节等系列促消费活动,打造“农超大集”夜经济示范区,有效激发消费活力。
一年来,我们聚焦短板补弱项,城乡品质稳步提升。新建续建住宅小区8个、面积36.4万平方米,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5个、827户。全面启动“温暖工程”,维修改造热源锅炉2台、二级管网8公里、单元立管16公里,惠及居民5600户。新建改造污水管网3.7公里、燃气管网5.5公里,新增城区绿化面积15万平方米,明仁街、环城南二路建成通车。重点打造庭院经济示范村2个,建设小街基镇、建华镇污水处理厂,改建户厕1876户。改造农村公路双车道17.7公里,道路养护75.8公里,安全防护10.9公里。实施供水保障工程,巩固提升水源地75处、惠及6.39万人。
一年来,我们狠抓治理重保护,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集中力量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开展综合治沙6.6万亩、森林巩固提升9.42万亩、草原巩固提升9万亩,建设生态廊道防护林3920亩,筑牢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立健全“林草耕湿”常态化监管体系,完成已垦草原植被恢复任务,实现92公里西辽河主河槽全线禁种,自然资源管护成效明显。深入开展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行动,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升工程,污水排放达标率100%。不断加大水资源管理力度,实现工业用水集中供应。大力推广绿色交通模式,新能源客运公交占比85%。有效发挥环保管家作用,定期开展环保监测和环保培训,助力企业绿色健康发展。
一年来,我们深化改革优服务,发展活力日益增强。全面落实“政策落地工程”,系统梳理政策68项,谋划储备项目54个。扎实推进“科技突围”工程,促成江南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与县内企业合作,储备产业应用、成果转化类科技创新项目12个。稳慎推进新增耕地高效利用试点工作,完善承包合同8.26万份。率先在全区实施全域标准化建设,健全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休闲康养等领域标准体系,被确定为全区唯一一家标准化创新示范县。全力推动“诚信建设工程”,积极清偿各类涉企账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建成县级数智大厅,拓展“网办深度”,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实现全程网上办理。
一年来,我们惠及民生强保障,社会事业和谐稳定。不断加大民生领域资金投入力度,全年用于民生支出6.62亿元。重点推动麦新中心校教辅用房、实验小学宿舍食堂改造等项目建设,建立集团化办学模式,实施“幼小初高”贯通式培养,高考600分以上学生达到67人。建设完成蒙医康复科、蒙医心身科等特色专科,妇幼保健院成功晋升二级专科医院。持续深化医共体改革,构建县镇村一体化医疗卫生体系,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100%。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202人,农牧民转移就业7.41万人次。发展培育养老机构10所、新增床位1000张,镇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70%、100%。紧扣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培育形成“天工开鲁·石榴红”民族工作品牌,升级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点10个。
一年来,我们转变作风提效能,政府建设扎实有力。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89件、政协委员提案138件,办复率100%。扎实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常态化开展安全隐患、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行动,安全生产事故实现“零发生”,信访案件及时受理率、按期答复率均达到100%。“八五”普法深入开展,依法行政水平有效提升。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以案促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坚决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三公”经费持续压减。着力解决“三多三少三慢”问题,党风政风行风持续好转。国防动员、人民防空、退役军人、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审计统计、档案史志、气象地震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妇女儿童、老龄、青少年、残疾人、工会、科协、慈善、文联、红十字等事业实现新进步。
各位代表!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回首2024年,发展环境复杂多变、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大事难事交织叠加,但我们坚定步履、承压前行,经受了考验、稳住了大盘。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的结果。大家在使命召唤下勇攀高峰,在困难挑战前百折不挠,千万个攻坚的身影,成就了奋进的开鲁。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开鲁建设发展的各界人士和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从产业发展看,产业结构不优、层级不高,一产不强、二产不大、三产不活,主导产业优势还不够明显。从项目建设看,“顶天立地”的大项目招引难、“高新精尖”的好项目培育难,项目数量不多、质量偏低,支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从公共服务看,教育资源分布仍不均衡,医疗卫生体系尚不完善,城乡建设、民生保障等领域还有不少短板。从风险底线看,“三保”压力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债务化解、资源管护等方面还需持续发力。从能力作风看,部分干部“有解思维”树的不牢、“争先晋位”意识不强、“攻城拔寨”魄力不足,不敢为、不愿为、不善为等现象还依然存在。对此,我们将勇于面对、迎难而上,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困难和问题,把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个个变成现实,决不辜负全县人民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