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2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强度超过2.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进出口总值保持平稳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粮食产量稳定在10亿斤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与“十四五”目标统筹衔接。
三、2023年重点工作安排
围绕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稳住经济大盘。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做大经济总量、提升综合实力。
狠抓项目扩投资。坚持“项目为王”,滚动开展“三个一批”活动,加快推进2023年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完成投资1400亿元以上,重点抓好24个创新驱动能力提升项目、187个先进制造业项目、163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深化“三大改造”,完成改造提升项目250个,投资160亿元以上,推动工业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持续推进稳经济重要项目集中攻坚行动,重点抓好13个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136个“三个一批”项目、65个专项债项目、33个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47个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项目、13个购置贷项目,用足用好政策性资金支持,撬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项目建设。
激活内需促消费。提振传统消费,支持住房改善消费,出台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配套政策;引导家政服务业实现较快发展,满足群众各种生活需要;借力“中央财政+地方补贴+企业折扣”组合模式,优化消费券发放工作,力促城市消费回暖;实施农村家电升级行动,加大补贴力度,激活农村消费潜力。培育新型消费,鼓励各类主体因地制宜,百花齐放,发展假日经济、夜间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会展经济、赛事经济、水上经济、馆藏经济、研学经济等。推动新型消费街区建设,青龙涧河特色商业街、角古东商业风情街上半年建成,提升天鹅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沿黄生态廊道、函谷关、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等景区消费业态,打造新型文旅消费片区。
建强平台稳外贸。持续推动国家级铜加工贸易平台做大规模,争取铜精矿“保税混矿”业务试点、保税物流中心、铁路临时开放口岸等平台尽快获批;加快自贸试验区三门峡开放创新联动区报批进度,积极争取进口铜精矿属地检,打造带动区域、辐射全国的开放高地。重点支持企业参加各级各类展会,多渠道抢抓订单,指导中原黄金、国投金城冶金、宝武铝业等更多企业用好RCEP优惠政策,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培育主体强支撑。做大引领性企业。突出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提升龙头企业内生动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中原黄金产值突破600亿元,国投金城冶金突破300亿元,汇盛铜业、金渠集团等企业突破100亿元,产值超百亿元企业达到10家,超10亿元企业达到40家。做强稳盘子企业。建立完善中小企业成长促进机制,逐步形成“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的良性氛围,确保“四上企业”新增400家、总数突破2200家,规上工业企业新增200家、总数突破700家。做精创新型企业。鼓励引导中小企业持续走好“专精特新”之路,打造一批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配套专家”,确保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新增20家以上,国家级“小巨人”企业新增5家以上。做多激活力企业。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重点,优准入、促创新、增动能、拓渠道、减负担、护秩序,为市场主体提供全周期管理服务,确保新增市场主体2万家,实有市场主体超过23万家,全面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二)全力提升创新能力。走好“抓主体、强支撑、引人才、建平台、双倍增、全覆盖”创新发展之路,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强化主体作用。持续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各50家,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6%。支持企业创建国家、省重点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联盟,夯实行业领军地位,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提升政策实效。持续完善提升“1+8”人才政策体系,充分发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和创新创业发展基金的激励作用,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和项目提供全链条、一站式优质服务,让各类人才安身、安心、安业。继续扩大“三大改造”专项资金覆盖面,帮助企业破解发展难题,为企业创新提供风险保障。
加大人才引育。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探索灵活多样引才方式,强化与郑洛西、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等创新资源富集区对接,加强与名校、名院、名所合作,建设一批人才飞地、人才联盟、人才联络站,力争全年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30个以上,落地人才项目20个以上。
加快平台建设。继续做大做强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推进三门峡基地全面运行,实现NPR新材料项目产业化;深化与省“一局一院一集团”合作,加快推进黄河地质演化博物馆、河南省矿物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华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等项目建设,力争全年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40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个。
优化投入机制。加快实施新一轮研发投入和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计划,用好科技贷、人才贷、专利贷、项目贷、专精特新贷、设备购置贷等金融工具,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确保全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4%以上。
(三)全力加快产业转型。坚定不移壮大实体经济,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目标,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