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强五好园区。深入实施“五好”园区攻坚专项行动,聚焦“东片提质、西片突破”,精心做好“腾笼”“筑巢”两篇大文章。加快常德智慧产业园建设,确保起步区建设年内开工,同步启动产业系统导入;持续放大武陵互联网文创产业园聚集效应,推动网络直播、电子竞技等数字产业从“零散”向“链式”突破,由“链式”向“集群”提升,力争园区智慧企业达到120家,实现智慧产值50亿元以上。深化完善园区“一权两制一司”改革,健全“亩均效益”评价,全力破解产业发展要素瓶颈,切实激活园区发展“一池春水”。
(二)以改革创新为突破,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区域中心。坚定不移推改革、促开放、强创新,加快汇聚发展要素,充分释放发展潜能,全面塑造区域竞争新优势。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效能升级和数字政府建设,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建立完善数据产业生态圈。持续抓好“湘易办”推广应用,更大范围推行“网办+代办”模式,让“网上看、指尖办”成为常态。聚焦“两降两提”,积极探索国资监管新模式,全面提升国企市场竞争力。持续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组建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投资基金,更好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盘活农村闲置资源。
拓宽开放合作空间。积极抢抓高铁开通新机遇,深度对接渝长厦经济走廊、长株潭都市圈、大湘西旅游圈,加快打造中部地区重要节点城市。牢固树立“优势互补、整体成势”理念,加强与常益长高铁沿线城市交流合作,探索组建高铁产业发展联盟,努力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现代产业协作共兴、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紧密对接长沙自贸区,打造“同飞工程”升级版,力争入围全省首批协同联动发展区。坚定不移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领导带头、园区主责、部门服务招商工作机制,积极组建招商小分队,紧盯“三类500强”、行业龙头、优质国企省企,聚焦“湘商”“德商”等重点群体,精准编制招商图谱,创新运用招商模式,力争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5个、到位资金70亿元以上。
培育优质创新生态。坚持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加快传统产业“迭代”、新兴产业“抢滩”、未来产业“破冰”,着力激活城市创新基因。深化与岳麓山大科城、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马栏山文创园等重大创新平台对接合作,力争引进一批国省创新平台分中心,新增市级以上研发平台5家以上。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完善科技型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年内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15家以上。积极搭建“校院企地”科创合作平台,建立企业技术需求库和科创成果转化库,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5项以上。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生命线工程”,扎实推进政务质效提升专项行动。推动公共信用与政府履职深度融合,全力争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常态化开展“市场主体大走访大调研”“政企联动夜话会”等“送解优”服务,完善领导干部联系重点企业制度,着力破解营商环境堵点痛点问题。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加快组建武陵企业家协会,探索出台“首违不罚”适用清单,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精准落实各项惠企政策,真心实意关注企业“生存之难”,真金白银解决企业“发展之困”,真抓实干维护企业“预期之稳”。
(三)以融合发展为牵引,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城市品牌。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持续提升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提升城市辨识度。坚持片区开发与城市更新协同发力,高标准推进高铁新城、城东新区、西部片区建设,重点塑造阳山大道城市发展主轴,着力扮靓主城“会客厅”。探索推进“针灸式”空间改造和“绣花式”城景织补,实施一批特色街巷、老旧小区、绿地游园等微更新项目。持续开展“城市原点”“城市IP”挖掘塑造计划,加强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旧址保护利用,将更多“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发展绣带”。精心筹备“文明常德·爱在武陵”城市品牌推介活动,全力塑造“520·来武陵”品牌形象。
提升治理精细度。加快推进“城市大脑”建设,逐步实现城市数据“一网通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让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以创则必成、战则必胜的信念和决心,坚决夺回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突出抓好城中村、城乡接合部、背街小巷专项整治,持续开展“十佳十差”社区评选。扎实开展高铁沿线环境整治,用心打造最美高铁风景线。始终保持控违拆违高压态势,确保违法建设“零增长”。积极探索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武陵模式”,持续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
提升乡村美誉度。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提速专项行动,突出“一片一园”示范引领,加快打造丹洲乡黄桃特色产业基地,争创芦荻山乡国家级农业产业强乡。积极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以常德市中小学综合素质教育基地、添景花田、丹砂印象为重点,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民宿体验、季节采摘等“农旅双链”业态,扎实开展“做优一桌武陵饭”系列活动,让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持续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实施农村小水源供水、抗旱能力提升等水利工程,建成高标准农田1.45万亩,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区,全面打通城乡水陆脉络。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