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攻坚建项目。严格落实重大项目领导包保、季度集中开工、项目秘书服务、定期现场调度等机制,强化项目“五化”管理,形成更多实物工程量。加强土地、资金、人才、用能等要素保障,实行“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达效一批”滚动管理模式,加快推进S115、S116、京港澳高速改扩建、城区二水厂、鄂北水资源二期、鄂北战备应急保障基地等重大项目,全年滚动开工建设5000万元以上项目50个以上、亿元项目70个以上、专项债项目20个以上、政策性金融工具项目50个以上,确保纳统500万元以上项目200个,支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坚持以兴业助兴农,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展现新作为。
共建和美乡村。加快107国道北段、孝昌西高速出口、邹岗牛迹片区等和美乡村示范线(片)建设,推动共同缔造试点有序扩面,建成和美乡村示范湾53个以上。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动农村厕所、生活污水处理和村庄保洁等一体化运行管护。加快城乡供水保障提升工程建设,改造农村供水项目8个。深入推进路长制,新建农村综合服务站5个、候车亭120个,升级农村公路130公里以上。建成联建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深入推广十分钟服务承诺、四事工作法、小夏说法等工作模式,重点整治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持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提质功能镇区。统筹资金1.76亿元,全面完成季店、花西、白沙、卫店、王店、陡山等功能镇区建设任务。重点聚焦“七大短板”(44),加快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强弱电改造、国土绿化、人居环境整治、公共服务配套等工程,切实补齐镇区功能短板、环境短板、服务短板。健全常态化运行管护机制,配齐配足乡镇综合执法力量,做到日常管理在一线、服务群众在一线、问题化解在一线。
做强实力产业。建设高标准农田4.2万亩,稳定粮食面积60万亩、其中优质稻37万亩,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支持周巷生态茶叶长廊和万亩连片生态茶园、丰山万亩桃产业示范带建设,壮大观湖寨、三里沟油茶基地,鼓励卓豪种植、孝丰田园、绿岗山农业完善果业冷藏冷链物流体系;支持邹岗建设太子米科创园,引导鑫波米业、瑞丰米业、景农农机等拓展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支持丹富仕饲料、丰山三文鱼、陡山鸿鑫养殖等做大做强,抓好生猪稳产保供。加强品牌推介,推动“七仙红桃”“孝昌太子米”“楚天凤凰山茶”等冲出湖北,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以上,培育“两品一标”农产品5个以上。做好水文气象、“三农”保险(45)等工作。
(四)坚持以品质提品味,在提升县城能级上取得新成效。
把城市规划得更精致。严格执行“三区三线”(46)管控要求,统筹开展产业园区、市政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专项规划修编,形成“多规合一”空间格局。充分挖掘城市边角闲地,规划建设一批停车场、专业市场、口袋公园、街头绿地和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坚决整治未批先建、批建不符、批后失管等问题,确保规划执行不走样。
把城市塑造得更精美。全面实施强县工程,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推进城市更新,加快城区防洪排涝、雨污分流、老旧小区改造等工程,打通融合大道、汇通大道、白马路等断头路,启动中环线贯通、官塘湖整治、生态公厕建设,破解群众出行堵、停车难、如厕烦等“天大的小事”。持续完善城市功能,扩建市政污水处理厂,加速花园火车站广场配套、县汽车综合服务中心、片区集贸市场、凤凰山森林公园建设,巩固森林城市创建成果,让城市风景更优美、功能更完美、生活更和美。
把城市管理得更精细。加快城市大脑应用场景上线运行,建成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努力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强化物业服务规范化管理,推进物业管理服务升级。完成城区花园大道、孟宗大道、发展路、北京路等主次干道弱电下沉50公里以上,打造安全美观天际线。推进“五城同创”,开展“七大专项整治”(47)“六乱”(48)清理,做好清扫保洁、绿化管养、路灯维护,引导群众共创良好城市环境。
(五)坚持以生态育生机,在加快绿色发展上打开新局面。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治,用好降碳、控尘、减排、禁烧组合拳,确保空气质量持续好转。启动城市中水综合利用项目,加快大悟河、王店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整治,开展农村黑臭、小微水体治理,确保国考省控断面、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巩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成果。实施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问题整改项目,序时完成中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打好生态修复持久战。开展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加快“三河六岸”(49)环城生态带、澴河三期治理、小河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废弃矿区生态修复等工程建设,筑牢县域生态屏障。严格落实河湖长和林长制,统筹开展河岸生态治理、植绿补绿、松材线虫防治,加大非法排污、盗采砂石、滥伐林木等环境违法案件查处力度,争创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打好节能降碳主动战。科学谋划碳达峰碳中和,严控“两高”项目(50)上马,鼓励企业自主减排降碳,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持续提升发展“含绿量”。开展建筑、交通、照明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创新“光伏+”模式,探索多样化能源供应。倡导绿色生活,广泛开展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等创建,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