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城市管理。持续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依法加强“两违”治理,严厉打击私搭乱建行为,遏制增量、消化存量。严管乱停乱放,狠抓三轮车整治。继续坚持职能部门是主体、公司运作是支撑、“门前三包”是关键、群众参与是基础的工作思路,加强城市卫生保洁、绿化养护、设施维护等精细化管理。整合城区广告牌、停车位等公共资源,实行公司化运作、规范化管理。加强商品房小区物业管理,推动优服务、降收费,让城市更加宜业宜居。
(五)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主引擎,着力释放经济发展活力。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合作,抓住关键,找准定位,不断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以“放管服效”改革为牵引,加快实施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稳步推进农用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宅基地改革,推动村集体、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建立健全内部监督体系,支持国有企业参股、控股民营企业,提升市场化经营效能。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推进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深化“五医联动”改革,持续抓好教育、文化、价格等领域改革,不断激发各领域的发展活力。
拓展对外开放空间。树立开放思维,向发达地区学习,向先进典型看齐,提高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举措的敏感性,不断增强干部的开放意识和工作水平。抢抓开放机遇,以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新一轮产业转移为契机,围绕发展需求,主动对接、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着力打造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打造开放平台,立足“一条高铁、三条高速”穿境而过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挖掘“中原菜都”的特色产业潜力和鸿昌故里、理学圣地的文化品牌潜力,全力推动现代农文旅开发项目,打造全域旅游产业链,提升对外开放影响力。依托绿业元会展中心,不断做大会展经济,繁荣城市经济,积极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六最”和“三无”标准,以“一次进门”“一次办成”为目标,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窗、一次”改革举措,大力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办事模式,最大限度精简审批事项、优化职能配置、重塑办事流程、融通数据支撑,让企业和群众更多事项实现网上办、掌上办,真正做到办事不求人、审批不见面,为市场主体高效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推动政务服务守正创新、提质增效,全力营造尊商、重商、护商的浓厚氛围。
加快建设创新高地。积极营造创新氛围,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开展“星级企业”评选表彰,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加快建设创新平台,争创省级创新平台3家以上。依托中原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研发中心,建设产业创新园,发挥其在汽车零部件研发、质量检测、人才培育、创业支持、产业孵化等方面示范引领作用,打造从0到1、从1到N创新链条。依托蔬菜研究院,深化与河南农业大学合作,积极创建以蔬菜种苗研发为主要方向的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着力吸引创新人才,以实施“引凤还巢”工程为抓手,用活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吸引高端创新人才集聚。
(六)坚持把稳定和谐作为压舱石,着力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始终坚持系统观念、底线思维,正确处理危与机、稳与进、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把高质量发展建立在本质安全的基础之上。
坚决守稳安全生产红线。严格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十五条硬措施”和省“50条”、市“65条”具体措施,纵深开展县域内“九小”场所、“三合一”场所,以及劳动密集型企业、沿街门店和燃气、经营性自建房安全隐患专项整治,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推动“一委一队一中心”实体化运作,统筹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强化实战演练和应急物资储备,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坚决守稳生态环保底线。打好秸秆禁烧、超标重型柴油货车管控等“组合拳”,实施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行动,推动PM2.5、PM10浓度不断下降,优良天数持续增加。严格落实河长制,全面消除城区黑臭水体。加快13个乡镇污水处理工程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扎实开展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摸排调查,建立污染地块清单和优先管控名录。
坚决守稳社会稳定防线。积极化解政府债务,坚决遏制增量,全力降低存量,确保政府债务控制在合理区间。持续推进政府置换农信社不良贷款清收工作,坚决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社会矛盾风险隐患排查化解,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争创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切实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深化“一村一警”建设,推动警格网格深度融合。不断完善“智能监控”“智慧交通”系统,构筑立体化、信息化、多元化平安防线,维护社会稳定,守护万家灯火。
(七)坚持把保障民生作为落脚点,着力回应群众美好向往。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持续加大投入,办好民生实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就业,城镇新增就业60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00人、技能人才1.45万人。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适度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和城乡低保、特困人员补助标准。实施0-14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深入开展“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实施县级中心敬老院新建项目,全面提升养老服务供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