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特色产业促提升。完善生物医药产业链条,丰富产品结构,提升科技含量,建成投产崤函生物复合型微生物制剂项目,落地实施奇泓生物食品防腐剂项目;以智慧农业产业园为载体,发挥丹参、柴胡、冬凌草等中药材种植优势,建好总投资5.1亿元的桐君堂中药材种植加工、总投资3亿元的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加速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四)聚力优环境、富百姓,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优先发展位置,大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让农业有奔头、农民有盼头、农村有看头。
壮大富民产业。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新建高标准农田4000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85亿公斤以上。稳定“双椒一药”种植规模,发展辣椒种植面积10万亩,新建万亩花椒生态种植园2个。推动烟叶产业恢复性发展,今年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高质量推进全省养牛大县培育县工作,力争肉牛饲养量达到15万头以上。强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作用,新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家。
推进乡村建设。以总投资7.6亿元的乡村振兴及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项目为抓手,加快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深化县、乡、村环卫分级作业管理机制,推动城乡环卫规范化、长效化发展。持续推进“三五”示范创建,新建“村内五园”6000个,创建“五美庭院”1万户。支持仰韶镇、陈村乡、果园乡、南村乡创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乡镇。稳步推进城乡供水保障工程,全面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推动农村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提升改造,农村污水处理率达43%以上。加快实施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农村地区5G网络全覆盖,提升数字技术在农村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安全管理等领域场景应用。
拓宽增收渠道。坚持“防返贫”“促增收”双管齐下,突出解决好产业、就业两件大事,确保脱贫人口持续增收、返贫风险动态清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加强衔接资金项目储备,推动优质项目接续建设,确保年度资金投入不低于1.46亿元。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持续扩大涉农贷款规模,实现从特惠型向普惠型转变。壮大集体经济,增强“造血”能力,力争全县80%以上村集体收入突破10万元。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培训实用技术农民1万人,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达到520家。纵深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盘活利用闲置资源,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五)聚力提能级、塑品质,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坚持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引领,以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为抓手,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彰显城市气质,增添城市魅力,努力打造高品质宜居之城。
紧盯主线任务,抓好城市创建。对标创建指标,紧扣时间节点,对照测评体系,结合反馈问题,全力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确保达到文明城市验收标准。统筹推进城市文明程度、市民文明素质“双提升”。大力推进城市“四治”,深入开展百日洁城、“一盔一带”、拆违治乱专项行动,推动城市形象再提升。积极开展文明家庭、文明市民评选活动,广泛激发基层“细胞”活力,凝聚文明城市创建强大合力。
聚焦基础建设,提升宜居水平。推动城市更新,加快棚改工程收尾,改造17个老旧小区,改善市民居住环境。推进旧城改造,统筹做好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加快东关市场改造提升,开建马琪剧场,筹建曹端书院。提升城市品质,加快城区雨污排水管网改造,推进集中供热提质。突出文化特色,将仰韶文化元素融入城市总体规划,建设景观小品、休憩驿站、城市书房,涵养文化底蕴。优化交通体系,推动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新华大道建成通车。深化智慧城管,加快公共设施智能化改造,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
明确片区定位,推动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品质县城建设,合理划定范围,明确功能定位,实现错位发展。以开发区建设为重点,强化基础提升、功能配套,推动城北产城融合发展。以韶州路为主轴,谋划引进学教、地产、商贸等新业态,全力构建城市新区高质量发展轴。加快中房集团智慧康养项目实施,推动城南片区在休闲康养业态上实现新突破。统筹做好刘少奇旧居、八路军兵站、豫西特委扩大会议旧址等文化遗产保护提升,积极打造红色文化传承教育基地、红色研学旅游重要目的地。
(六)聚力强引领、增优势,深化黄河重大战略。坚持系统谋划、全域统筹、一体推进,在贯彻落实黄河重大战略上彰显担当、务实作为。
加快仰韶文化圣地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以打造仰韶文化高地、中国考古圣地为抓手,全力推进“七个一”工程建设。年内基本完成仰韶文化博物馆改造提升及信息化项目、仰韶考古纪念园工程;开工实施仰韶遗址核心保护区保护展示及环境提升工程。高质量承办第二届中国仰韶文化国际论坛、海峡两岸仰韶文化研讨会,精心筹办仰韶文化主题晚会、产业博览会、仰韶文化与酒研讨会等节会活动,进一步提升渑池知名度,擦亮“仰韶文化”金字招牌。大力发展仰韶文化特色产业,以仰韶1921文旅文创产业园为依托,积极引入创意公司,设计推广“仰韶”系列文创产品,盘活传统文化IP,推动仰韶文化与彩陶美学有机融合,彰显“国潮复兴”魅力。
全面提升沿黄廊道功能。以打造复合型廊道为目标,聚焦景观提升、景点串联,聚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促进文旅融合,赋能经济发展。打造旅游廊道,统筹整合沿黄旅游资源,串联仙门山、黄河丹峡、仰韶大峡谷、赵沟古村等旅游景点和打卡热点,着力打造黄河文化精品旅游线路,构建“春赏花、夏休闲、秋采摘、冬康养”文旅产业体系。培育壮大“网红经济”“露营经济”等新业态,打造“微度假”休闲游综合体,建设一批高等级自驾游营地。打造文化廊道,加快扬帆教育研学、上河曙猿古生物化石研学、仰韶酒庄仙门山拓展训练等研学项目建设,开发沿黄精品研学路线,建设一站式服务平台,塑造“行走渑池 读懂历史”文化品牌。打造产业廊道,加快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重点实施“六基地一工程”项目,夯实产业基础,带动群众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