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项目建设上再掀热潮。实施亿元以上续建项目26个、总投资148亿元;谋划储备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82个、总投资438亿元。扎实开展“项目建设达效年”行动,按照“6421”[5]时序要求,强化项目分类分级定期调度,挂图作战、压茬推进,确保投资过亿元项目新开工30个以上、新投产35个以上。用好“项目点推”管理平台,严格落实重点项目“四个一”[6]服务机制,全力抓好襄宜高速、抽水蓄能等重大投资项目建设,推动当远支线铁路远安段全面完工。
在项目服务上再聚合力。扎实开展“要素保障优化年”行动,统筹做好用地、用能、资金、环境容量等要素保障。有序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强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消化处置。继续推进占补平衡和增减挂钩工作,新增耕地1000亩。支持城投公司市场化融资20亿元。用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中央预算内资金,加强金融、财政、产业政策协同配合,健全完善应急周转金、政府性融资担保等制度,积极运用“投资人+EPC”等融资模式,全力保障项目建设资金。
(二)聚焦工业扛鼎,构筑实体经济新优势。县域要强,工业必须强。我们将坚定不移走“工业扛鼎、税收为王”之路,加快工业扩总量、提质量、聚能量,全力夯实实体经济根基,筑牢高质量发展硬核支撑。
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工业集群。全力推动“磷矿磷化精细化、航天动力集群化、清洁能源一体化”发展,统筹推进装备制造、绿色建材、食药轻纺等产业转型提质,确保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0%以上。推动磷矿资源物流中心落地建设,加快麻坪、高烽、鱼林溪等磷矿基建进度,推进桃郁溪磷矿探转采,启动实施杨柳矿区东部矿段、杨家堂矿区锂矿勘查工作。加大中低品位磷矿利用,确保6家选矿厂按期推进。加快吉星黄磷技改项目建设,推动磷化氢尾气利用、食品级磷酸氢钙等项目建成投产。全力支持东圣、西化转型发展。加快推进东圣磷酸一铵技改、磷石膏综合利用一期等项目,启动西化磷石膏综合利用二期项目建设。推动山泉科技水溶肥和缓释肥项目建成投产。加快推进江河含能材料、红阳装备暂存库等项目建设,推动白洋动力总装基地、予信天诚聚酰亚胺等项目建成投产,启动航欧三氯氧磷、天元航天特种材料等项目建设,确保国储局仓储物流项目落地建设。加快推进工业厂房屋顶分布式光伏、农光互补、茶光互补等项目,积极开展黄柏河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前期工作。推动东润钢结构加工、拓冶冶金设备、亿奥新材料等项目建成投产,加快京宜生物酒类生产基地落地建设。加强露天矿山报批管理,有序推进矿权出让。支持嫘祖镇石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建设更具承载力的园区平台。适时启动远安工业园区总体规划修编,持续优化调整园区布局。严格落实《远安工业园区(2022年—2026年)建设任务清单》,持续推进园区规范化建设,加快完善万里化工园、航天动力材料产业园、城南装备制造产业园等重点区域配套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推进“腾笼换鸟”,持续开展低效、停产企业清退工作。
培育更具生命力的企业群体。大力实施工业企业“51520”[7]倍增工程,扎实开展“头雁引领、升级焕新、梯度进规、纾困赋能”四大行动。净增规上工业企业9家以上。支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和行业隐形冠军。加强企业上市工作,指导航泰科技、奥力精工、予信天诚等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全面提升“双百”服务质效,定期开展企业家沙龙活动,做实重点项目专题办公、“一事一议”等机制,真招实策为企业纾困解难,真心实意助企业做大做强。抓好第五次经济普查工作。
(三)聚焦绿色发展,打造“两山”转化新样板。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们将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努力让远安的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景更美、空气更清新。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加强秸秆禁烧、建筑扬尘管控、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工作。严厉打击侵占河道、乱采乱挖等非法行为,巩固河道全面禁采成果。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抓好化工、磷矿、尾矿库等重点污染源监管。扎实开展磷矿堆场专项治理。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管,提升污水处理质效。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扎实推进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实施流域综合治理,细化流域治理底图单元,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统筹山水林田库一体化保护,深化完善河湖长制、林长制。加快推进水资源综合治理、花林寺镇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黄柏河盐池片区生态环境整治等项目,完成沮河桃李生态坝、湿地宣教中心、水博馆、九子溪流域良好水体生态保护、张桥河生态清洁小流域等项目建设。加强保护地建设,打造九子溪、鸣凤河生态节点。加强在建与生产矿山生态修复管理,高标准完成5家矿山生态修复。大力开展国土绿化、增花添彩行动,积极创建省级森林城市。
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稳步实施碳达峰行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探索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争创全国“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深度挖掘森林资源潜力,积极探索林业碳汇开发。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施油茶扩面提质增效行动,新造、改造油茶5000亩。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生态产品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加快磷石膏建材产品推广运用,探索建设领域磷石膏规模化消耗途径。大力建设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交通。加快推进公共交通、物流运输等领域新能源车替代推广。积极发展装配式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