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建设美丽宜居城市
以战略眼光规划城市。高标准编制完成县域国土空间规划,不断优化各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各片区城市设计,加快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无缝衔接“一张图”。加强规委会、土委会制度建设,更好指导城市建设管理。立足50万人口以上中等城市发展目标,科学谋划淮河新区功能定位,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牢固树立“规划即法”意识,把“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依法整治各类违法占地、违法建设行为,让规划成为刚性约束。
以系统思维建设城市。深入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提升改造息夫人大道(S335至求索路),打通北环路中段、远方大道西段、息侯大道南段、息壤大道东段延伸段、荷花路等5条“断头路”,加快开工建设淮河新区客运站,争取南信合高铁在淮河新区设站,积极推进滨淮大道建设,强力推动息县跨河发展。有序实施10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加快推进背街小巷升级改造、新区再生水利用工程、供水和污水管网完善及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实施城区排涝渠道整治、排水管网清淤、积水点整治等城市防洪防涝工程,建成投用城市综合体、金融大厦等项目,进一步完善水电气讯等公共服务配套,持续提升城市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完成龙湖公园、郡园、思学文化园续建工程,加速推进淮河、清水河、澺河、护城河、龙湖、凤湖、塔园湖等水系连通循环,实施李若星大道、马援大道、新息大道、谯楼街绿化工程,谋划驿园、淮河游览区、护城河综合治理及古息文化游览区项目,积极打造花园城市。
以人文精神管理城市。深入开展“六乱”整治、交通疏堵保畅、拆围透绿等工作,深化“红细胞”志愿服务活动,加快推进公民道德宣传栏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争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构建数字化网络管理体系,推进城市综合执法重心下沉,执法力量、公共服务向新区延伸,对城市实行无缝隙、精细化管理。深入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加快推进智慧政府、智慧社区、电子围栏、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城乡数字化、网格化管理能力。结合老旧小区有机更新和存量优化,积极谋划建设未来社区。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把握好住房供地节奏,围绕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6月底前完成问题楼盘处置化解任务,确保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加快棚户区改造项目扫尾工程,有效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问题,让城市更美好、让人民更安居。
(五)深入实施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认真抓好省后评估反馈问题整改,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加强“三类户”动态调整,强化兜底保障,持续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水平。牢牢抓住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和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大力发展扶贫产业,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确保每村至少达到5万元以上,开展就业培训和有组织就业全覆盖行动,统筹用好公益性岗位,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落实耕地保护硬措施,深入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14.9万亩,不断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管机械化水平,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22亿斤以上。争取中国融通、中粮集团等落地我县,积极与北大荒农服集团合作,依托大别山革命老区引淮供水灌溉工程灌区,加快建设50万亩高标准粮食生产基地、收储及加工项目。大力发展畜牧产业,争创肉牛养殖大县。稳定生猪生产,推动正大集团100万头生猪养殖全产业链项目尽快落地。加快建成100万亩优质弱筋小麦种植基地,创建国家(弱筋小麦)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中国酒麦之都。大力实施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加快推进“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积极扶持优质水稻、优质红薯、香菇、高油酸花生、稻渔共作、蛋鸭等特色产业发展,探索发展土地流转、生产托管服务,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全产业链经营模式,积极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争创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抓好“三品一标”认证,打造市级以上农业品牌,广泛宣介优质农副产品,不断提高全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编制完成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县域村庄分类和布局规划,规范农村宅基地和村民自建住房管理,有序推进乡村建设。推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谋划建设一批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新型智慧农贸超市,提升乡镇综合服务能力。以四美乡村、五美庭院、美丽小镇建设为抓手,持续开展“十百千万”工程,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实现乡村逐步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完成全县未来乡村建设规划,推进一镇一未来乡村建设。建设69个乡村振兴示范引领村、345个生态宜居示范村,积极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加强村规民约建设,深入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活动,办好“饺子宴”,推广“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着力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新风尚。
(六)厚植生态文明优势
深化污染防治攻坚。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开展“散乱污”企业、建筑工地扬尘、柴油货车污染、餐饮油烟等专项整治,推进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扎实做好秸秆禁烧和禁燃禁放工作,持续巩固国家空气质量二级达标县创建成果,积极创建“中国天然氧吧”。深入推进“五水综改”,加快实施2022年“四水同治”项目,稳步推进龙湖水环境综合整治、黑臭水体治理、县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乡镇污水处理站建设,深化河道采砂整治与河湖“清四乱”,确保各类断面水质保Ⅲ类争Ⅱ类,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农用地分类管理及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实施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确保土壤环境质量持续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