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交旅融合发展。投入运营息县闾河口港区,高标准推进淮河淮滨至息县段航道疏浚工程、信阳淮河新区多式联运港区建设,完成投资4亿元。加快推进G230线息县境二期工程、S334息县白土店乡至彭店乡段改建工程,年内完成投资1.8亿元。建成16条灾毁重建公路,完成投资2.2亿元。实施交旅融合示范工程,建成40公里“四好农村路”示范路,加快推进彭店会议旧址、五七干校旧址恢复重建,打造“千里跃进”“五七干校”红色研学旅行线路。积极开展淮河文化旅游月等推介活动,谋划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国防教育基地、研学旅行营地、黄金沙滩休闲康体项目等,着力打造以淮河休闲观光度假区为核心的沿淮百里画廊。持续提升濮公山矿山公园4A级景区,支持现有3A级景区创建4A级旅游景区,推动信阳市A级旅游示范村建设,高水平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实施重点企业提升、百企倍增和小微企业升级“三大行动”,支持泰普森、德永佳、豫道食品、宏升粮食等10家重点企业倍增提升,培育行嘉户外、豪味食品等8家小微企业上规升级,全年力争新增入库“四上”企业50家。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持续降低企业用水、用电、物流等生产经营成本,全年预计减税降费3.3亿元以上,市场主体规模突破4.3万户。常态化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大力推进“八个深化”,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持续实施产业工人招聘攻坚行动,再招聘培育产业工人8000名。定期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加大对金融机构考核激励,实现三方“互利共赢”。
(二)聚力深化改革创新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查漏补缺,重点优化提升,力争在2021年度营商环境评价工作中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完善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整合优化联审联批流程,全面推进“一窗受理、受审分离”,推行政务服务“容缺受理”“帮办代办”,实现68个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建立从受理、处理到反馈的闭环运行机制,做到有诉即办。全面推行“标准地+承诺制”改革,6月底前完成产业集聚区工程建设项目区域评估工作,实现“净地等项目,拿地即开工”。全面推行“交房即交证”“免申即享”,最大程度上提高便民利企服务水平。全面开展打击恶意逃废债务、依法依规兑现承诺行动,维护各类市场主体稳定发展的环境。
抓好重点领域改革。以市场化原则配置国资、重组国企,按照“品字架构”,组建国有资本运营管理公司,高质量完成城投、德汇、淮投等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实现国有企业信用升级,提升投融资能力。加强企业国有资产监督,严格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增强国有企业的发展活力和综合竞争力。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使用权在镇域范围内流转。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促进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建成运营县乡两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实现法规允许范围内的各类农村产权在平台上交易。加快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实现农村房地一体确权登记颁证应办尽办。深入推进“三块地”改革,完成1万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拆旧复垦任务。
提高社会创新能力。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家,完成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39家。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比例,引导企业、社会力量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确保企业研发投入增长20%以上。支持规上工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年底前基本实现大中型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所有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达到50%以上。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新增5G基站230个,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实体经济发展。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宏升粮食建设中国酒用小麦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鼓励天创服饰、豫道食品申报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竞争力。
(三)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落实工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持续培育壮大“1+1”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泰普森(二期)、德永佳(二期)、豫道(二期)、今三麦、新厨帮等项目,新建330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打造分别占地2000亩的纺织服装和绿色食品产业园,加快实现“筑巢引凤”,完成工业投资50亿元,实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20亿元。到2023年,新增1—3家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
大力实施开放招商。积极融入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区,认真落实“二分之一”工作法,发挥长三角、珠三角两个驻地招商引资小分队作用,高标准制定主导产业招商图谱,用好产业引导基金,推进精准化、专业化招商。完善招商专班抓招商、开发区抓落地的工作机制,在服装产业方面努力招引行业头部企业,着力打造品牌服装总部,在食品产业方面努力招引食品深加工企业,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业向绿色食品产业转变,全年至少引进1个投资超过10亿元的主导产业项目。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引进更多企业总部向息县集聚,激活新要素,撬动新增量。
不断做优产业载体。按照“整合、扩区、调规、改制”要求,6月底前完成“一县一省级开发区”改革任务。精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划定开发区“四至”边界,明确主导产业和功能布局,确保产业用地占比不低于60%。全面推行“管委会+公司”“三化三制”改革,剥离开发区社会管理职能,强化经济发展的主责主业。深入开展“百园增效”行动,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探索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推进“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和考核评价制度,落实“园区事园区办”,推动开发区成为经济建设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