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不少挑战:一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突出,经济增长还不够快,产业竞争力还不够强,龙头骨干企业少、产业链条单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农业产业化深度不够。二是受减税降费、金融政策收紧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财政增收和项目融资困难,刚性支出持续攀升,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三保”压力加大。三是部分干部学习研究政策不足,在推进项目、服务企业的过程中担当精神不够,能力水平、作风状态还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对此,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按照县第十四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紧紧围绕“十四五”发展规划及县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始终坚持“生态为基、发展为要、工业为重、项目为王、创新为上、民生为本”总体思路,深入实施“工业立县、产业强县”战略,努力建设“产业兴、城镇强、乡村美、治理优、百姓富”的现代化郏县,奋力谱写郏县高质量发展跨越赶超争先晋位新篇章!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到2026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万元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实现“三个超10%”;三次产业结构比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2个,打造30亿、40亿、50亿级产业集群各1个。县域综合实力进入全省30强。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统筹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能级,促进产城融合、城乡贯通发展。城区扩容15平方公里以上,常住城镇人口突破25万,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发展地热等新型能源,实现城区供热全覆盖。巩固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生态建设明显加强。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打好生态文明巩固提升持久战,持续整治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常年稳定在249天以上,林木覆盖率稳定在35%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民生保障明显改善。坚持民生投入优先保障、民生需求优先满足,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深入推进高中教育提质发展,全县教育教学质量保持全市先进位次,办学条件达到全市先进水平。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健全城乡统一的基本医疗卫生网络,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中医药和健康养老事业发展。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文明风尚明显提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显著增强,依法治县迈出坚实步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传承历史文脉,打造全域旅游特色,擦亮文化旅游名片,现代文明新风进一步彰显。
历史总是在继往开来中创造,事业总是在接续奋斗中前进。新一届政府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我们将知重负重、迎难而上,用苦干实干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努力创造无愧历史、不负人民的新业绩!
三、2022年重点工作任务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需要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做好政府工作责任重大。
今年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协调同步,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与“十四五”控制目标统筹衔接。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将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稳投资、强后劲,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用好用足国家财政、投资、消费等宏观政策,深挖潜力、综合施策,推进向好态势与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
一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扎实开展“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以上,其中,工业投资80亿元以上、增长12%以上,技改投资增长15%以上。全力推进35个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28亿元。深化开展“三个一批”活动,力争全年签约项目100个、开工120个、投产60个,其中,外资项目6个以上,继续保持全市先进位次。全年计划申报政府专项债券项目40个,新增政府专项债券资金10亿元以上,争取政策性项目资金13亿元以上。
二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全面落实重点行业减税降费、技改贴息等惠企政策。完善“政银企”对接长效机制,切实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加快“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新增市场主体160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家。强化企业家素质提升和健康成长,持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年内培训企业人员1000人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