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注重内外兼修,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坚持规划先行。践行“无规划不建设、有规划强刚性”理念。建立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编制目录清单制度,全面开展各专项规划修订编制工作。以建设省级城镇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试点城市为契机,推动中心城区单元详规编制全覆盖。坚持产业规划、空间规划同步推进,加快开发区发展规划批复进度。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全过程管理水平,研究建立中心城区规划土地建设管理“六统一”工作机制。做好城市设计,编制出台城市规划设计导则,制定城市设计管理办法,做到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遵循规划设计规范。加强新建小区、新开发片区配套设施规划审批,以及城市色彩、建筑格调、区域风貌规划审查,逐步打造城市特色风貌。强化规划刚性执行约束,遵守市规土委工作规则,充分发挥市规土委全体会议、联席办公会议分级决策作用,重大规划项目、规划事项提交市规土委审议,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
推动重大交通工程建设。新107国道老漯周路以北段建成通车,周漯平高速、漯舞快速通道、平漯周高铁分别完成总工程量的80%以上、30%以上、30%以上,启动建设新漯上路与新107国道连接工程,加快人民路高速东入市口改造、京港澳高速龙江路新增出入口、白云山路市区段提升改造、西环北延、临尉高速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漯河港二期建设,启动建设临港铁路专用线,开工建设漯河至周口航道提升工程、舞阳港区、沙颍河漯河搜救中心,推动沙颍河漯河至周口段航道达到三级标准。
加快城市更新。以创建更高水平文明城市为引领,先期实施105项城市更新项目,完成投资110亿元以上。3月底前完成城市体检,5月底前完成城市更新规划编制。各区分别实施2个以上片区综合更新改造项目。畅通城区路网循环。打通峨眉山路、桃江路等断头路10条以上,新建和改造东方红路等城区道路21条,启动淞江路东段打通、祁山路北段打通、沙澧河沿岸滨河路贯通等项目。规划城市快速路网,实现环线快速上高速、主干道快速出城区。建设“里子工程”“避险工程”。新建黄河西路、井冈山路等雨污管网25公里,完成427公里管网清淤检测和混接、错接、漏接整治,雨污分流覆盖率达到85%以上,逐步实现雨水管网闸门常态化开启。新建供热管网20公里、热交换站38座,新增供热面积700万平方米以上,主城区供热覆盖率达到75%以上。升级改造50个配电台区,新建改造10千伏及以下线路50千米。完成老旧燃气管网改造39公里、城镇非居民用户液化石油气“瓶改管”改造4000户以上。新建改造市区背街小巷供水管网9公里以上,解决7000户2万余名群众用水安全问题。完成22个居民小区、72处农村老旧供水设施改造,实现自来水连通。提升服务品质。科学施划道路停车泊位3000个,新建公共充电桩580个,新增拆墙透绿119处,建设口袋公园、街头游园12个,新增公园绿地2万平方米,让广大市民推窗见景、开门见绿、出门进园。新建改造集城市书屋、城市公厕、环卫之家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公舍2家以上。改造老旧小区68个。持续做好占道市场迁建提升。加快老城区非民生功能纾解,高效利用腾出空间,开展养老托育、社区助餐、家政便民、医疗卫生等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打造功能齐全的完整社区。科学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逐步解决好工薪收入群体住房困难问题。建成投用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为建筑施工及环卫、绿化、快递等一线职工提供500套(间)住房,营造便利之家、温馨之家。化解遗留问题。全面排查影响交通安全的线杆、配电箱等,列出清单、分批分期、逐步移除,“五一”前完成交通北路、金山南路电力线路迁改。开展烂尾楼盘排查化解行动,启动12个以上烂尾楼盘化解工作。持续抓好新排查历史遗留问题楼盘化解,建立动态发现、动态化解机制,切实维护好群众合法权益。
强化精细管理。以“零容忍”的态度开展“双违”治理,树立“有违必治、有违必拆”的鲜明导向,建立“一案双查”机制,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和属地牵头、部门联动的治理体系,坚决遏制增量,逐步消化存量,完成200处以上违法建设拆除,推动城市形象品质明显提升。分类制定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清洁行动标准,保持城乡环境常态化干净整洁有序。进一步规范物业管理服务,促进物业管理与社区治理融合联动。推动一家市属国有投资公司统筹建设运营全域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加快南水北调等地表水置换地下水,实现城乡居民饮水同质同价同服务。整合供热、垃圾清运等特许经营事项,实现市区一体化运营。
促进融合发展。做实做细与郑州都市圈联动发展的路径和举措,编制我市融入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规划。加强与郑州对接联动,围绕构建郑漯食品产业带,依托漯河经开区、临颍经开区等载体,推动绿色食品、现代物流、高端装备等产业协作配套、链式发展,打造“三链同构、农食融合”的现代食品产业带。大力发展市域经济,加快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枢纽城市。纵深推进县域经济“三项改革”,聚焦临颍、舞阳目标定位、发挥特色优势,实现分区分类科学发展。统筹做好中心城区和周边乡镇水电气暖网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村镇延伸覆盖。
(五)用好“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推行“三长融合”工作机制,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设和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保持在410万亩。在召陵区青年镇开展“一户多宅”集中整治试点。持续推广“投融建运管”一体化建设模式,新建高标准农田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21万亩。加快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肉类总产量达到30万吨以上。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强化产业、就业、金融、消费帮扶,中央财政衔接补助资金用于产业的比例达到65%以上,完成省定脱贫人口外出务工2.4万人,发放小额信贷1000户2500万元、精准企业贷款1500万元以上,消费帮扶工作持续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