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促进城市商圈建设提档升级,做优做强天河路—珠江新城、广州塔—琶洲、长隆—万博商圈,高品质提升北京路—海珠广场、上下九—永庆坊商圈。推动太古聚龙湾、华润万象、SKP、南站环球贸易广场、北站免税综合体等商业载体建设。培育“产业型”优质供应链生态,增强专业市场枢纽功能,打造一批特色产业消费集聚区。加强商文旅展“流量型”消费融合,大力引进首品、首店、旗舰店,打造中西品牌美食集聚区,做好“千年商都”商业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扩大医疗、康养、文体等“服务型”消费,建设“品质康养”高地,提升“文旅+赛事”消费活力。办好国际购物节、美食节、时尚消费节、直播电商节,擦亮“老字号”品牌,塑造城市消费品牌IP,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项目建设。做强“Young城Yeah市”品牌,培育30个左右都会级羊城夜市先行区。激活电商消费新活力,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促进产供销畅通对接。
推进外贸强市建设。提升广交会辐射面和影响力,打造贸易投资双平台。实施汽车出口促进措施,实现汽车出口“10万+”目标,支持二手车出口业务。高质量建设跨境电商国际枢纽城市,深化全球跨境电商“三中心”建设,办好跨境电商大会、中国跨境电商交易会。推动市场采购、保税物流等新业态提质增效,推进增城东部枢纽保税物流平台、黄埔全球中心仓等重点项目建设。发挥南沙、黄埔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带动作用,培育一批特色进口示范平台。开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先行先试,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推动放开专业服务、健康医疗服务、电信服务等重点领域准入限制。争创国家级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大力发展软件信息、知识产权、保税维修等服务贸易新业态,支持建设一批供应链管理、信息、检验检测等服务贸易公共平台。推进国家数字服务、文化、知识产权服务等出口基地建设,做大软件、通信、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贸易,做优游戏、影视、动漫等数字内容贸易。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推动内外贸产品同标同线同质,促进内外贸标准、检验认证、监管衔接,助力企业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顺畅切换。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市区贯通、部门联动、点线面结合”,强化“一把手”带头招商,形成全市大招商工作格局。积极开展链主招商、展会招商、以商引商,引进一批具有龙头引领、造血强链功能的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办好国际投资年会、外商投资企业圆桌会,深入开展招商路演活动,加大重点国家和地区招商力度,实现实际利用外资量稳质升。出台支持外资发展工作举措,优化国际商务人员往来便利化等措施,全力营造安商、护商、稳商“暖环境”。聚焦“五外联动”,强化广州国际交流合作中心、驻外办事处、国际商贸商事调解中心等平台功能,做好海外领保和海洋权益维护工作。落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支持中欧(亚)班列高质量发展。争取承办多边主场外交活动。深化友城“百城+”计划。全面推进国际化街区试点和国际语言环境建设,更好展现开放风、自豪感、国际范。
(四)强化科技教育人才支撑,塑造发展新动能新势能。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一体推进科技创新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建设,打造国际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地。
释放战略科技力量创新动能。健全广州实验室央地协同和服务保障机制。加快冷泉生态系统、人类细胞谱系2个大科学装置建设。启动实施“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充分发挥国家驻穗科研机构、高校资源优势,推动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发展。加强基础研究前瞻布局,引导基础研究投入多元化。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完善产业需求“揭榜挂帅”体系,形成“产业出题、科技答题、市场阅卷”机制。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递补支持”、产业化落地“接续支持”、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协同攻关和市校(院)企联合资助计划,成体系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以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引领,系统建好印刷及柔性显示、新型储能、纳米智造、先进高分子材料等国家级创新中心,支持生物医药与新型移动出行未来产业科技园、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出台科技成果转化“1+N”政策,推进建设琶洲智数创新区、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环五山创新策源区和环中大、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开展“龙头企业—创新平台”精准对接活动,建设大湾区技术转移研究院、湾区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服务中心,培养兼具规模和能力的技术经理人队伍。落实高企“26条”,培育一批硬科技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推动重点产业领域开放一超批应用场景,打造一批概念验证中心,让创新火花在广州率先点燃。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基础教育强基提质“2+2+1”帮扶行动,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推进高中学位攻坚计划,加快清华附中湾区学校(二期校区)、华师附中知识城校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建成普通高中学位1万个以上,增加基础教育公办学位7万个。健全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深化“双减”工作,加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科学教育和美育工作,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课后服务水平。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落细落实。提升技工教育水平。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双高计划”建设。深入实施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完成12所职业院校入驻广州科教城,促进产教融合发展。做好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备战参赛工作。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深化高水平大学建设,支持广州医科大学“双一流”高校建设、广州大学新工科建设和其他在地大学发展,支持港科大(广州)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办好特殊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公平享有接受教育、人生出彩的机会。
打造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主引擎。深入实施“广聚英才”人才工程,做深做实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加快集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推进博士博士后科研工作平台建设。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持续实施基础研究人才“启航”“续航”“领航”计划,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唱主角。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以信任为前提、以激励为根本的人才使用机制,构建以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产业化为导向的分类评价模式,鼓励科技人才勇闯“无人区”。